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2014社區農產品課程.第一回

繼上週日社區開始進行生態調查課程後,去昨二天從早到晚,村內不少居民又再齊聚活動中心準備上課,此次授課內容主要為社區農產品包裝集思廣益,希望可以獲得蘊含社區產業歷史與文化脈絡的主軸印象,特別是村內最多居民從事的龍眼採收烘焙

此次師資分別由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辜昭傑副廠長,以及籽圃設計公司的林淑惠老師領銜。辜老師除了因為籌劃《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及《KANO》等電影商品享譽聞名外,他在三年前也曾到我們社區講解相關課程。這樣的契機除了促使居民更加有心探尋農產定位以外,也使不少居民在原有的龍眼烘焙之外,嘗試龍眼花茶柑橘清潔劑等加工製品的合作。

課程起始,二位老師便不講拗口理論,而是以過往的實際案例和活潑生動的台語四句聯與我們互動,例如梅子夢工廠的「愛問梅粉」就是發想於阿嬤的台灣國語,「正神驗運棒」則與人生機緣決斷有關。另外,還有神木社區飛鼠圖騰、桐林社區的竹雞意象等案例都有助於我們思考自己的定位。

除了口述演練以外,我們也有腦力激盪討論文案,腳踏實地重回現場,心手並用勤練書法等課程安排。當然,也免不了回家作業,這就留待下回講解!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2014夏,種玉米

繼昨天那場小雨之後。今天午後至今,南投忽然來陣大雨。這場夏日甘霖不只清涼消除連日暑氣,也間接解決果園樹木澆灌的問題,特別是前些日子買來的龍柏、桂花,以及前些日子種下的玉米。

老實說,我不排斥玉米,但並不喜歡吃。會種玉米,純粹是看到伯母留下去年收成的玉米準備播種。為了讓果園作物更加多元,也為了不讓雜草叢生密布,因此向她要了一根玉米,然後播種於果園小徑兩旁。

聽我從事秀明農法的朋友說,該農法規定其蔬果作物都要自己留種種植,而且必須經過三代以上的時間,讓種子記憶、適應當地環境,始能販賣。

揮汗過後,望見日漸生根、茁壯的香蕉、柚子、火龍果、鳳梨與龍眼,心情頓時舒暢開懷。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2014社區第1次植物調查課程

歷經數年的農村再生培訓,本社區終於在今年獲得水保局的計畫支持,可以開辦生態調查課程。接下來每星期六、日直到八月中旬,我們將持續進行社區植物與鳥類調查。

今日是首次植物調查課程,主要是由長期擔任生態解說培訓的蔡志忠老師所引導。今天課程除了實地採集植物、製作標本外,還講解了許多植物生長原理。據在場的國小學童轉述,部分內容其實和國小三年級的自然課程有關。此外,高齡七十多歲但嫻熟農事的理事長也當場示範「龍眼嫁接」驗證老師所說的「芽點」特性。

老師還說,野生植物最好不要亂吃,經過馴化的茄科植物其實還有些微毒性,不可吃太多。另外,我們還看到一棵結實纍纍的公木瓜樹,打破原先以為會結果的都是母木瓜樹。

下次課程主題是鳥類調查,主要由蔡仲晃老師所帶領。時間訂在6/28(六)16:00~20:00,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一起參加。

講解捲毛鳶尾(土地公拐)的植物特性

路邊的野草隨手採,裝滿一袋好奇

來~來~來,攏來!大合照。

永福社區七星亭,海拔大約358公尺

眺望遠山植物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晴耕雨陶:手捏陶

前陣子梅雨季節幾乎天天下雨,就算空閒也不能到果園工作,那時心裡常想要是自己果園也有個溫室就好。佔地不用太大,主要是能在雨天務農就好,故而那時經常搜尋介紹溫室的相關文章

只是溫室設施造價很高,據說沒有捲簾、沒有溫控系統的普通溫室,一分地就要100萬,之後的耗材折舊也是成本,萬一不幸碰上颱風暴雨將整座溫室淹漫吹垮那也真是欲哭無淚。對於溫室設施有興趣的朋友除了可以搜尋方煒陳加忠二位教授的研究外,另外也推薦林小胖老師於神農廣播電台對於溫室硬體的介紹

有了這層認識以後,建設溫室的想法暫時就被我打入冷宮,畢竟現在的我不足以負擔如此金額。就算有,我也寧願存下以備不時之需。除非哪天能中樂透!(OS:平常我沒買樂透的習慣,除非獎金破10億才會心癢簽一下。)

話說回來,雨季空閒時候該做什麼呢?晴耕雨讀:就像往常讀書、寫作。不,這樣不太像個農夫,很容易被說成假農民啊!事實上,我對於「假農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嚴格控管農地建物與老農津貼二項政策就好,至於您是專業農夫、兼業農夫、假日農夫,或是一日農夫都不重要。

前陣子有人說我像個假農民,其實我有點難以釋懷。幸好某位農民前輩安慰我說:「一個頂上無毛的理髮師,你能因為他光頭就說他沒有理髮本領嗎?」「一個骨瘦如柴的廚師,你能因為他很瘦就說他的料理沒有營養嗎?」,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見,我們不太需要介意別人想法。

事後得知某些藝術家除了平常工藝創作以外,田園耕種亦是內行。例如我的陶藝老師曾樹枝,高齡將近八十。每日除了陶藝創作與教學外,近來還要採收荔枝。

另外,推理小說家泡坂妻夫在《失控的玩具》(獨步,2012,頁93)亦有介紹日本武士與玩具產業的關聯。他說日本東北部有種「堤人偶」的陶瓷產業,其淵源始於日本足輕武士因為薪水十分微薄,必須兼差與當地陶匠合作製作人偶陶器,以求養家活口。這種現象到了明治維新以後,許多窮途潦倒的武士為了維生不得不變賣家產,故而街市經常可聞販賣陶藝人偶等聲浪。假使各位對於幕末維新時期的武士生活有興趣的話,《黃昏清兵衛》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承蒙蔡老師的介紹以及每次課程順路在我一程。前不久的日子,我也開始參加曾老師的陶藝課程。課堂之上,就學拉胚;課外之餘,則是捏陶。這陣子雨季空閒,除了平時閱讀、寫作之外,還多了捏陶創作。






以上均為2014年5月的捏陶創作。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2014蜂螫札記

自從今年觀摩前輩養蜂採蜜之後,我就十分自覺以後一定常常會被蜜蜂螫咬。果不其然,前天早上手持柴刀除草時,就不慎被俗稱「雞屎ㄋㄧˋ」的黃腰蜂叮咬眼皮。當下隨即拋下手邊工具跑出果園,直奔附近陳伯母家中,請他幫視察眼皮有無異狀,之後則是趕忙騎乘機車就醫。

經醫生診斷,無甚大礙,沒有傷及眼睛,否則他也不敢處理。只是右臉頰腫脹,難以觀看注視,需要多吃幾粒治療過敏的藥物。

今天下午承蒙前輩邀約,又到他的果園觀摩餵食蜜蜂、割除多餘雄蜂蜂巢等過程。據他所說,割除蜂巢的工作大約每28天進行一次,若是不割除雄蜂蜂巢,只是白白餵養他們而已,況且他們一點工作能力也沒有。

前輩工作過程,全然不著防蜂面罩與橡皮手套。問其原因以及不怕慘遭蜂螫?他只笑說因為工作很熱,所以平日檢查工作大多穿著短袖,更何況被叮久就習慣了。話未說完,就有一隻蜜蜂從我褲管鑽入,並且慢慢爬上大腿右側屁股。為了不讓牠繼續闖關,我隔著外褲直接捏牠,想一次把它捏死,奈何屁股還是被叮一針,只是沒有上次被叮那麼痛。乾脆找條繩子綁起褲管好了。

算了!扎了一針,繼續前進。只是沒過多久,又有一隻蜜蜂從我的右側衣管飛入並且叮咬手腕,虧我臨行出門前還披上外套。

唉!以後養蜂,被叮咬的次數還很多嘞。此次意外插曲就當作一次試煉。工作結束過後,前輩摘了許多荔枝與我分享。

右眼下側眼皮被咬

左側保留為工蜂蜂巢,右側割除露出白色者為雄蜂蜂巢。

一大塊雄蜂蜂巢

黑葉荔枝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2014春:梅雨季節.果園種樹

最近太陽公公很早起,不到凌晨五點鐘便已微透勳光、探出頭來,因此農人們工作時間也提早不少

前陣子種了不少樹苗,梅雨季節的場場大雨固然滋潤乾涸許久的大地,可是茂密旺盛的雜草大軍卻是鯨吞蠶蝕地攻城掠地,沒有多久,較矮的樹苗便被掩蔽

歷經連日的除草,此時此刻正在砍伐桂竹,作為樹苗支柱及標記,免得不小心誤傷幼苗

近日每日早起上山種樹,前天砍伐的桂竹終於可以派上用場,只是要帶著樹苗和鋤頭等工具走上接近二十公尺長的連續陡峭階梯,真的令人氣喘吁吁。

以往都是提著水桶跟著澆樹,近來因為雨水豐潤、土地含水飽和,種樹不用那麼麻煩,只要先將樹苗浸泡水桶約莫五分鐘的時間,待其根系濕潤,再移植土地、蓋上雜草保溼即可。

種樹途中,常有老鷹從我眼際飛過,大概只有十公尺那麼近,可惜那時都沒有打開手機,而且老鷹亦是呼嘯而過,沒能紀錄,不過短暫休息片刻,卻見一隻夏蟬困於蛛網掙扎,旁邊蜘蛛則是一邊戲弄一邊吐絲結網,以逸待勞。

砍伐桂竹作為撐起樹木的支柱


幾近垂直陡峭的山坡,只能一階一階架上步道階梯

蜘蛛網蟬


返家

結束台北短暫旅程,到家了。

距離上回到台北已有八個月的時間。這次旅程主要是參加妹妹的畢業典禮,並和舅舅阿姨等表親敘舊,順便問問他們覺得這次前輩的火龍果如何?

果不其然,為了搶頭香提早品嚐,這次的甜度並不如成熟後的在欉紅甘甜。更何況這樣的價格還比較貴,畢竟那是使用燈光催熟的。另外,舅媽住在花蓮的親戚送來的西瓜真的夠硬、夠脆、甜度適中,她說假如這陣子沒有下雨,品質還要更好。

是啊,好多蔬果都因為這陣子的大雨泡水變爛!

這回上台北,不想逛書店,也不想到國圖或中研院,純粹體驗某項產品後就搭車回家。看著偌大的客運巴士僅有三名乘客搭回南投,司機也只能無奈的搖頭,然後照著既定路線先到台中、社口、草屯,然後回南投。我如此納悶,既然前面幾站沒人下車,為何不直抵南投,不只快速方便,也能降低旅程、節能減碳。

回到南投,本想搭車回中寮,無奈二個小時一班的公車早已駛出車站。幸好遇到正在幫忙拆卸鐵架雨棚的國小學長,他說等他幫忙朋友結束後,順路載我回家。正崙是我就讀和興國小時高我一屆的學長,感謝他的幫忙。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親友的分享:蜂蜜、火龍果、玄米酒、大南瓜

對我而言,務農及其鄉村生活,最重要的並非勤樸實幹的揮汗工作,當然也不是自然愜意的田園詠歌,它所代表的是一種聚居互助的認同與實踐。農村雖然不似城市居民繁忙冷漠的互動,然而伴隨鄉村工作機會不多,青年居民就算住在鄉村但也多於外地工作,平日互動亦不密切。

故而維繫此間情感的實際方式,乃是保持友好互助、樂於分享的心態。其中,分享收穫乃是最簡單直接的方式。首先作物乃是農民辛勤工作所得,然在面對市場中介剝削的機制下,帳面上的貨幣收入可能很難滿足實際的需求消費。故而除了販賣農產所得外,如何轉換農產品實際的最大效益,乃是每個農民經常思考的念頭。

或許您會認為上述隱含利益功利,並非農人發自內心的互助友善。另外,農產價值由誰來決定?一斤烏龍茶和一斤白米是否同等價值?吃的飽、吃得健康、不容易吃到的價值又是否等同?

除去上述繁複細論,若是這種互助友善、以物易物的方式可以稍稍改變現存市場貨幣的冷淡無情,或許這種方式乃是目前台灣多數小農值得考慮的實踐方式。

前一陣子,承蒙蜂農周老伯的應允,前去學習採收蜂蜜,之後乃得一瓶龍眼花蜜。近日由於北部親戚欲購王老伯的火龍果,我們也在半買半相送的情形下,拿了一些回家。蔡老師的玄米酒乃其「想想明天榖友會」共同於彰化埤頭自然耕種的成果,之後並交由文惠姊的伯母釀製而成。至於這粒大南瓜,乃是峰州伯所贈。他說這只不過是隨手灑在後院罷了,想不到竟結出七、八粒這種大小的果實,因為吃不了那麼多,乾脆轉贈親友。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