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九月種玉米

忙碌的龍眼季節已悄悄遠去,休息一陣子過後,該是展開新的果園工作。某日清晨涼爽,便帶著柴刀割草、鋤頭整地,希望能有一方菜圃。順便也為接下來的自然農法實務課程先作預習。

首先使用柴刀除草,將大片咸豐草割除並安置一旁,準備作為草葉覆蓋。接著手拿鋤頭鬆土挖掘,並將今年六月播種但僅收「小小一根」的玉米種子撒下。僅收一根玉米的原因或許是放任管理、疏於灌溉,畢竟每次的果園工作除了除草還是除草。
 


 

當時的玉米種子是伯母給我的,她平常也都有「留種」習慣。不過可能是她種在後院,方便照顧的因素。她的蔬果都長得不錯。

為了讓這「一小根玉米」能夠順利長大,另外也灑了一些園藝店買來的高麗菜種子作為犧牲打。之後則是覆土、澆水,並將草葉覆蓋,希望玉米成長茁壯。
 


 

有趣的新朋友:農業、社區與程式設計

最近忙碌而充實,跑了幾個地方。認識幾個年齡相仿、彼此各有志向而且健談的新朋友。

自然農法班的二個女生─夏夏與草草,好像是學攝影設計。平時總是走在一起,現正於苗栗「遊採茶」學習農事,例如犁田、種植蘆筍、馬鈴薯、除草等工作皆親身參 與。前不久龍眼採收農忙,三餐總是外食解決,某日,便在中寮農會對面麵店撞見書琴姊等人也去吃麵。聊了一會兒才知道,「遊採茶」不只於苗栗銅鑼種植,中寮亦有據點。現在,中寮除了原有的二尖茶產銷班外,還多了自然農法的朋友,以及原本就在名間種植有機茶葉許久,並遷居此處種植蔬菜的歐老師。

看到幾位前輩的經驗,我也興起種茶的念頭。就像南鄉咖啡陳彰雄老師所說的,海拔低的咖啡也有它的風味,並不必然強求高海拔。況且飲料也可以混摻調和出不同的 獨特滋味。但這個想法,卻被嫁來中寮的鹿谷茶農潑冷水:「種植、採收、炒製等工作繁雜精深,缺工更是嚴重。更何況,鹿谷茶區已非梨山、阿里山等高海拔茶區 之對手,硬要在中寮種茶,只能向名間學習,但中寮的丘陵地形又不適合,還是種植柑橘、香蕉就好。」晚近,中寮農會似有推廣種植台茶18號的傾向。社區開辦 陶作課程本就是為了製作茶倉、茶壺而來,若是居民本身也有種植花茶、茶葉或咖啡等飲品,說不定也是另一契機。


某日中午,欲到文化中心片刻休息看展。不料選戰如火如荼,造勢活動不斷。忽聞一群人談及「社造」,便不請自往、逕入會場。那時,大家埋頭用餐,只見安琪一旁 整理收拾,便主動向前詢問。原來此次計畫與文化部有關,並由文化局承辦。老實說,經費夠用就好,過多補助只會養成依賴的習慣,最後並被核銷評鑑作業累死罷了。

安琪生長於名間鄉新民社區。主要推動新民數位中心志工與社區戰鼓隊初階教練。 該聚落作物主要是稻米和菸草,但後者乃是管制作物,每顆株苗都清楚限定分配,不可私自流通種植。然而此二作物價格甚低,現今也慢慢轉作火龍果等經濟作物。由於業務需要,偶爾也會和中寮數位中心碰面。或許改日在中寮借還書時,也會巧遇呢。

客運行駛於高速公路,坐久了真的很不舒服,想睡又睡不著。半醒假寐之間,瞧見旁座乘客雙膝放著筆電,連著3G手機無線上網,一面使用FB等平台通訊,一面輸 入看不懂的程式碼,好像很忙似的!看了一會兒,忍不住好與他攀談,只見他一面和我對話、一面快手輸入、一面通訊對答,一心三用毫不費力。

漢麟平時於台北資策會工作,假日回到南投。他提到,程式設計或有靈光乍現,然其成果乃是「紀律」與不斷努力並溝通協調才能完成。有些高手或許能力很強,但若 不懂團隊合作或是聆聽客戶需求,其產品不見得適用。他正在撰寫一款應用於apple手機的閱讀軟體,並且主動問我手機閱讀軟體為何,是否有他正在改進的某 些缺點呢?

另外,我也向他提及幾個國外農民常用的app並不適合台灣的小農現狀, 很有改善空間,雖然農委會也有類似軟體開發,但實行成果還是不佳。不過我也要肯定台南農業改良場率先使用Line回答農民疑問。他認為,假如我等不及的 話,也可自學「Intellij ce」解決自己問題,順便造福他人。但問題是,我還有時間嗎?更何況學貴專一,切勿五技而窮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2014秀明自然農法實務班(秋季班)Day1

從前半農半X的那些年裡,幾乎是自己埋頭苦幹,遇到不會的問題除了請教社區老農前輩外(可惜他們多是慣行農友),大多是閱讀相關資料,然後摸索嘗試。然而農業真的是一門兼具實務技術與專業門檻的學問,若是無人引導教學,自行嘗試的後果可真挫折連連。

今年可說非常幸運。像是周代表願意教授養蜂技術,開拓我們除了龍眼、香蕉、柚子等作物收成。也因為蔡老師與文惠姊的引介,認識陳班長、小璇姊、徐大哥、劉教 官等在中寮從事有機農業的前輩,以及許多中部地區從事秀明自然農法的農友,其中最要感謝的是書琴姊與丁大哥的鼓勵與支持。他們不但
結伴參觀我們果園、介紹「秀明自然農法實務班」的開課資訊,並且揪團實際消費,讓我這個小小農夫更加堅定友善環境的務農念頭。



此外,也要感謝今年參與果園打工換宿的各位夥伴。例如已經環島換宿將近一年,目前人在高雄的奕衡。他的到來,不只完成圍設雞圈、種植台灣原生樹苗等工作外, 彼此的徹夜暢談中,我們也互相傾訴人生現實與未來夢想。也因為他的緣故,才讓我們認識老家住在中寮,但已遷居台中的彩鳳姊。對我而言,彩鳳姊的鼓勵不僅是宅配消費罷了,看她臉書談及圖書業務、推廣太陽氣動與淨心村的介紹,無疑加強自己半農半X的信念。務農與其他專業不見得互相排斥,反而因為跨域思考與努力 不懈,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當然,也要感謝自己親友鄰居的幫忙推廣。除了舅舅、阿姨們在外極力宣傳引介我們的農產品外。倘若沒有伯父伯母、嬸嬸堂姊,以及外婆等眾位親戚幫忙剪收新鮮龍眼,我們自己絕對沒有這個功夫完成今年烘焙。

說了那麼多感謝大家的題外話,該是進入本題介紹第一次的實務課程。

以下雖會大概介紹惠雯老師的課程講解,但我覺得這二句話需要放在前頭:「做好事的人要活得更好,才能吸引更多人做好事。」、「假如從事自然農法的人活得很辛苦,要怎麼吸引更多人行動呢?

秀明自然農法有以下四個重點:

一、無農藥:包含以費洛蒙吸引昆蟲上鉤的黏片、裝置都不可以。

二、無肥料:包含有機肥、廚餘、家禽糞便堆肥也不可以,雖然可以飼養禽畜,但要避免密度過高。晴天進行「草葉堆肥覆蓋」,讓植物可以保溼、保溫、保鬆(讓土壤不會變硬)。

三、自家採種:種子會有記憶,並且記住上一代的生長模式。生長最好的前十名果實不要吃掉,要留種,並且陰乾放在冰箱冷藏,等到適合季節播種。例如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秋葵種子,要在三、四月溫暖的春天季節種植。



四、連作:種子要適應土地、土地也要適應種子。薑也可以,但不要整塊挖走。茄科植物也可以。因時制宜,例如半年種蘿蔔、半年種花生。

延伸讀物:《身邊雜草的愉快生存法

再說個題外話:從中寮到東海大學的距離真的好遠喔!來回交通時間將近四個小時以上。若沒有開車自行前往。首先要從中寮到南投,然後搭共乘計程車到台中火車站,之後再從火車站搭乘大眾運輸到東海大學。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暫緩「接待換宿」,感謝大家支持

感謝這幾個月來,每位親臨果園參與打工換宿的志工夥伴幫忙。因為您們的付出,果園的工作才能減輕不少。

大約三個禮拜之前,本年度第6梯次的換宿夥伴—宇任和銳祥—已離開果園,並邁向新的人生旅程。而我們的龍眼採收烘焙工作也於前些日子正式結束。

在此,除了感謝第5梯次的楊大哥一家人,以及前述第6梯次二位志工的幫忙外,同時也要向他們說聲:「對不起!」因為那陣子的社區事務很忙,經常要讓他們自己獨立工作,或是自己吃飯。真得很過意不去!

愈接近年尾,接下來的社區事務只會更多,自己工作上的進度也會更加沈重。因此最近我們除了婉拒二個夥伴的申請外。

同時決定,暫時不再「接待換宿」

畢竟,換宿生活需要你我雙方共同參與維繫。我們不想,也不能再讓未來加入果園的其他夥伴面臨這種單兵作戰的窘境。不過敬請各位放心,我們的果園生活以及社區事務的點點滴滴,一樣持續記錄,提供大家參考索引。

希望未來還有機會能夠彼此相聚同歡,謝謝大家的支持。


攀附樹葡萄的紫色牽牛花

何老伯送給我的幾塊薑黃塊根,終於開花了。

2014秋.西施柚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九月的石頭廟公園

時序進入九月中旬,沒想到今年的氣候特別反常。沒有絲毫秋高氣爽的感覺,只是陣陣高溫熾熱逼人,比前不久的八月夏季來得驚人。結束繁忙的龍眼季後,總算稍有時間閱讀散步。今日午後傍晚,與坤山、家宗二名社區漫遊去年完成的石頭廟公園步道。



這處公園原為荒蕪雜蔓的廢耕山林,旁邊孤單零落日治時期便有的福德小廟,因地點緊鄰通往仙峰日月洞之一旁道路,故而雖然顯得有點冷清,但是純樸誠懇的農民仍然奉祀依舊。三、四年前,村莊多名夥伴與外地有志之士共同籌資買下該筆土地,以類似「環境信託」與「社區協力農業」之概念,整理此處環境。

此處作物除了原有的龍眼外,還增加了芭樂、柑橘、桑椹、桃李等水果。舉凡人工除草、種樹、整地等農事過程幾乎皆由坤山、家宗二位義工幫忙。這塊土地湧泉不斷,光復初期亦曾種植筊白筍。隨著地勢丕變,水筍種植景況不再,不過我們卻以自然水流重力,逐步發展四畝大小不一的生態池。

午後,當我穿過柳樹旁時,便見一棵結實纍纍的芭樂樹,沒有套袋、不灑除蟲劑的果實雖然褐斑滿佈、軟嫩完熟。然其風味依舊,只須在公園手壓水井取水,然後把敗壞部分清除洗淨便可食用,或是丟入果汁機攪拌亦是可口。




地球資源並非恆久不竭,友善環境、知足惜食也是永續農業的關鍵因素,需要你我共同支持。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學習農業:產能不足的因應之道?

今早前往興大還書,並且感謝學長姊的支持與鼓勵。實質的消費,除了有助於我繼續堅持友善農業這條道路。與您們以及二位師長的閒聊,也有助於我反思「務農實作」與「社區參與」的研究方向。

昌廉師所提的「『枸醬』源流與閩客變異」便可擬為產業史綱目之一文。不過此處之「枸」好像是指構樹,即台灣俗諺之「鹿仔樹」。按生態課程蔡志忠老師的看法, 構樹果實雖然可以食用,然其絨毛果渣很難處理、入口。是否因此才會釀造發酵成酒。這點或許可將桑樹、棗樹、榆樹等救荒本草同置併讀。

另外,當鮮果龍眼烘焙成為桂圓以後,其地位反而勝過荔枝,不再流於荔枝奴之定位,是否與「藥用食補」有關。「北人參,南桂圓」一說之源流為何?

孟師所提的清水溝個案,以及社運份子是否已被收編?則為我們提供社區營造與身分轉變的認同差異。不過就他認為,我還是先把清代南投地區的古文書處理好,增 加自己的歷史專業。另外,南投陶的部份則可繼續努力。然而現況研究太多人做了,很難突出。最好持續記錄反思,累積一定資料再寫。

湘雲則和我分享他的碩班同學也在宜蘭種稻-土拉客,以及自己的園藝造景心路歷程。我則建議她應該看看《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然後比較自己的椰子樹研究。

下午到公共圖書館聆聽農委會與台灣創意研究中心主辦的外銷農產品品牌說明會,相較在場人士都是中小企業主或各大農會的推廣人員,身為小農的我好像有點突兀。不過認清自己的現況優劣,加強專業則是 所有企業乃至個人都必須努力的一件事。產量不足、規模不大、口袋不深或許是我的劣勢,但也不能以此為藉口,畢竟沒有錢有沒有錢的作法。

在場有些糧商。他們的觀點是輾米設備很貴,上看好幾千萬,米很好賣,但毛利不高,小農賣米反而比較好賺。另外他們也滿鄙視小農使用一台十多萬元的輾米機,根本無法做到品質保證。若想拿到輾米工廠,又得另外分開處理,所以他們也不太想接小農的單。

另外,主辦單位並沒有因為我是個體戶就差別對待。反倒給我很多忠實建議,規模不大也有不大的作法,畢竟產能、低價早已不是台灣的優勢,趁早轉型較好。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旅遊】2014香港黃大仙、赤柱、太平山頂自由行

 黃大仙  
原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隨著1950年大移民湧入,目前已成為九龍地區人都密集的區域。此外,黃大仙祠也是香港第一間獲得政府授權的道教證婚寺廟。






香港流行語:「有求必應,找黃大仙」。黃大仙是得道先人,四處救災解難,在黃大仙祠哩,信 眾膜拜的與一般廟裡膜拜神像大有不同,膜拜的是黃大仙的畫像。這可追朔到1915年,道僧梁仁奄帶著黃大仙的畫像來港興教,幾次的靈驗後,得到民眾信服。 1921年興建了黃大仙祠。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儒,釋兩教,三教融合。每年春節的「上頭香」習俗,為最受香客喜愛的廟會活動。


前往方式:地鐵觀塘線「黃大仙B2出口」


赤柱
赤柱名字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區內很多木棉樹,陽光照射下像赤紅色的柱子;另一則是一百多年前,赤柱人口稀少,海盜經常出沒於此,香港人為方便以「賊窩」稱呼,而廣東話的賊窩又與赤柱的發音相似,久而久之便得此名。










因為此次旅遊是由HKBU的International Office帶所有Exchange Student去的,所以待的時間不長,其實赤柱還有「赤柱廣場」、「聖士提反灣」、「香港懲教博物館」、「維多利亞古蹟-美利樓」及「卜公碼頭」等等地方都值得一去。據說赤柱也是老外觀光客必訪之地。入夜後的赤柱大街燈火通明,越夜越美麗。
前往方式:也因為是搭HKBU的BUS,所以就不記得怎麼去啦!


太平山頂
位於港島區最高的太平山,與義大利的拿玻里,日本的涵館並稱世界三大夜景。





一樣是HKBU帶我們去的,只停留30分鐘。再回台灣前,一定要在找機會走一趟。

P.S感謝詹大大提供的Gopro,雖然我自己也不知道在錄什麼,但是可以有一台好的動態攝影機在身上真的是太讚了!


珍寶海鮮舫









2014中寮龍眼文化季&南投國際馬拉松

結束今年度繁忙的龍眼採收烘焙後,總算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因此今天便和幾名永福社區的夥伴前往龍眼林參加第13屆中寮鄉龍眼文化季,沒想到活動現場竟是2014南投國際馬拉松的中途補給站。



會場除了可以品嚐龍眼林福利協會提供的龍眼乾、潤餅、梅汁飯糰、酸梅湯、白鶴靈芝茶、
豐盛午餐外,還有中寮鄉公所端上的冰鎮桂圓八寶粥,以及中寮鄉農會的發放的桂圓酥。另外,還有馬拉松主辦單位提供的冰咖啡、冰水、香蕉、番茄、乖乖等補給品。




如此免費美味的點心佳餚,可真害慘來這擺攤販售的農民啊!幸好這些攤位並不需要租金,雖然沒有營利,不過也賺了宣傳廣告的好機會。






由於現場活動眾多,我和幾名社區夥伴只好輪流閒逛。活動現場除了以往每屆都會展演的烘焙龍眼與植物染體驗外,今年則多了一畝田工坊油示範的油甘嫁接與歸寧膏體驗活動。


不過老實說,我對這些活動都不感興趣,只對慢跑較感新奇,畢竟這是我生平首次接觸到國際級的馬拉松比賽。因此除了拼命拍照外,大部分的空閒時間則是和現場提供補給的志工們閒聊,順便吆喝選手們快來品嚐香蕉、番茄補充體力,志工們則是趕著將水果切塊,方便選手沾粘鹽巴補充電解質,或是準備一條根紓解跑者酸痛。





這群將近十來名的志工夥伴主要是豐原慢跑協會的成員,他們平常也會參加慢跑活動,例如今天幫忙切香蕉的阿姨便帶著丈夫和二位孫子一起參加。她說自己也有好幾次參加半馬的經驗。

馬拉松的起點從中興大會堂開始,然後跑到龍鳳瀑布,再折返回到起點。比賽時間於早上6點開始,大約10點左右,跑者們便陸續離開補給站,所以志工們也開始準備撤櫃離開。我曾問一名志工,萬一您們撤走了,那落後的跑者要怎麼辦?

他則是說,現在你看到的幾乎是參加42公里的全馬跑者,他們要學會照顧自己,落後是自己的事,假如體力不濟則由主辦單位幫忙。故而活動現場也不時看到救護車穿梭其中。

隨著豐原慢跑協會的離開,我則回到展售會場投選繪畫比賽作品並且享用午餐,然後結束一天行程回家休息。






順便提醒一下,中寮龍眼文化季的活動並未因此劃下句點。即日起至10/5,每週六、日,活動現場仍有深度旅遊導覽,歡迎大家參加。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