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楓書坊《文·堺雅人》試讀心得



【內容簡介】


2013年,《半澤直樹》風靡東亞,主角「堺雅人」的名號,也恍若傳奇般,一夕之間席捲了各大報紙版面,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新聞寵兒。你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他已在這繁華世界,偏安蟄居了14年之久。

1989年,堺雅人自高中校園一隅,破窗闖入話劇社,便扭動了自身的演藝齒輪。大學時代,他參加了劇研會,帶著「出家般」的覺悟,擅自中輟學業,踏上緩慢而悠長的戲劇修行之路。對堺雅人而言,從接到劇本之時,陷溺於角色的心緒、追索歷史的軌跡到真正地提槍上陣,都是不得不提筆寫下的誘惑。

在文字之間,堺雅人呈現與角色在矛盾之處的碰撞,以及融合的軌跡,所有的思索與詮釋,都是漫長而真切的過程,如他自己所述「演員的工作,即是在『懂』與『不懂』間徘徊。」

本書收錄了他在思索角色的過程中,刻下的五十四篇散文,以及他與作家宮尾登美子、長嶋有的訪談。透過堺雅人的文字,我們得以串聯一名成熟演員在螢光幕後的成長脈絡,以及懷抱的初衷。


【作者介紹】

堺雅人一九七三年生,宮崎縣人。早稻田大學在學期間加入「東京ORANGE」劇團,開啟演員活動,並活躍於電影、連續劇、舞台劇。演出作品包括電影《超越巔峰》、《穿運動服的兩人》、《南極料理人》、《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落Key人生》、連續劇《篤姬》、《王牌大律師》、《大奧》,多度獲獎。二OO四年開始執筆散文《文‧堺雅人》、二O一O年發行與高中的恩師暨歌人─伊藤一彥合著《我是,牧水!—傳承歌人的『迷失』美學》。

【試讀心得】

作為一個農夫而言,民眾總是以為我們經常打著赤膊、穿著雨鞋,揮汗如雨的下田工作,閒暇則和三五好友喝酒賭博、聊天聚會,或是待在家裡發呆、睡覺、被電視看。因此有時候,我也經常覺得自己喜愛閱讀、寫作的個性是否稱職合適,或者乾脆就別提自己是農夫算了。

假如我們想要認識一名藝人,方法不外乎品味其音樂、戲劇或電影等作品,不然就是從各大娛樂版面搜尋瀏覽,然其新聞不是某甲某乙正鬧緋聞;便是某A背叛某B劈腿某CDE;又或某人決定洗心革面投入公益活動,此生絕對不再嗑藥、呼麻、簽賭、鬥毆。當然也有不少藝人投入寫作又或接受採訪出版。前者諸如苦苓、吳念真、田希仁、蔡康永、伊能靜等人皆是台灣藝作兩棲之能者,後者數量繁雜、不另贅述。

另外,我們也得懷疑提問:藝人事業龐大、花邊新聞眾多,怎麼又有時間寫作呢?這時或許少不了「影子作家」潤稿,甚至捉刀代筆。東野圭吾的《惡意》便是以一個影子作家為題的本格推理小說。曾聞小說家駱以軍演講所言:早年生活困頓、稿費不足以養家活口,也曾替某些藝人捉刀代筆。

回到正題,
本書乃是堺雅人接受訪談所輯錄的散文作品。第一次觀看作者戲劇演出乃是《篤姬》,當時雖對其人飾演德川家定裝瘋賣傻、韜光養晦的沈潛性格了具印象,然其當時注目的焦點仍是宮崎葵如何詮釋天璋院篤姬,看她從一名含苞待放的少女轉變成宮闈決策的領導核心,以及此劇最令人熱血激賞的角色-島津齊彬,觀賞高橋英樹如何冷靜決策家國恩情、如何隱晦暗發父女情懷。

第二次觀看作者戲劇節目則為《
半澤直樹》。此劇作者雖係熱血悲憤、正待復仇的男主角,然其畫面不外緊握拳頭、熱淚盈眶、暗自發誓。老實說,並不如香川照之所飾演的反派角色吸引人。或者應該這麼說,日本中壯輩男藝人演技高超,諸如阿部寬、唐澤壽明、江口洋介、堤真一等人各擁山頭,少壯派如木村拓哉、福山雅治、竹野內豐等人又是演唱雙棲、各具擅長。故而若說作者以藉《王牌大律師》和《半澤直樹》二部作品攻克日本劇作高峰其實言之過早。幸好,就其散文描述之生活作息與演藝態度,讓我對他深具信心。

就書中談及「揣摩角色」的過程裡,作者因為飾演因傷負歸的士兵角色而開始蓄鬍。此時除了背誦台詞、研究戲劇時代背景、研讀其他作品等「自己認為應該做好」的準備外,與其一味摸索空虛氾濫的心態問題,不如打造正確體格還較為具體實際(出自〈鬍〉)。

其次,演員工作經常是日復一日、千篇一律。每個動作細節經常得由導演要求一再反覆,有時就算沒有台詞,也得站在鏡頭前面。畢竟,站在那裡就是他們的職責。因此作者認為一個成功演員的三要素,不外運氣、遲鈍與韌性(
出自〈鈍〉)。就後二者來說,我們不妨把它看成「紀律」或「專注」二個看似形容詞,其實卻是一種象徵態度的「動詞」。

就書中二個例子來看,作者為了練習空中盪鞦韆,經常於閒暇至馬戲團練習,除了更加精熟動作演練外,也從中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與舞台背後風貌
出自〈絆〉。為了改掉來自宮崎的鄉音腔調,所以刻意不與家鄉群眾接觸交談,經常清晨悄悄出門,夜半默默回家出自〈訛〉

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提到:小說家除了將「才能」視作一種資質外,最重要的便是「專注力」與「持續力」。「把意識只集中傾注在自己所寫的東西上。其他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看。假設性地想,就算有充沛的才能,就算滿腦子都是小說創意,如果激烈地牙痛著,這位作家可能什麼都寫不出來,因為專注力輩牙痛阻礙了。」、「如果集中注意力只是不動地深深閉氣的作業,那麼持續力就是一面閉氣,同時,又記住靜靜地呼吸下去的作業。」(頁92)

回到身為初學者農夫的自身經驗來看,想要在這門行業有所發展,除了必須持續吸收專業知識涵養自己能力外,最重要的便是持續實踐、反思查驗。故而不管是閱讀(深入學習)、寫作(省思體悟)、務農(實踐)以至各行各業,我們都得「一門深入」。

最後,和各位分享邏輯思維討論「匠人精神」的相關演說,或許更能領會「專注精通」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跟謝金燕學品牌再造〉

黃小黛,〈松浦彌太郎│最糟也最棒的書店〉

Vista 3.0維斯塔觀點,〈【部落客MBA】流量和寫作班課後心得:持續寫作,堅持自我紀律〉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城鄉轉換.工藝交流:觀摩范特喜微創及小鎮文創

近二日,很高興和明輝老師育正老師、工藝所的博倫老師及一群來自不同社區的夥伴參觀台中范特喜竹山小鎮文創。其建築風格或有特色,但更珍貴的是,可以聆聽何老師、書店老闆與培鈞老師暢談自己的理想與企業營利的折衷之道與風險管控。
 


社區等許多非營利機構經常只是強調公益、團結等形象,反而不重視(或說刻意忽略)自立自強、永續獨立等具體細節。就如同幾位前輩所言,補助計畫雖然很多, 但若只是一味依賴,而不反思經費中斷後的日子,其實就只是畫地自限罷了。旅遊不能只是導覽解說、風味餐等形式主義而已。

另外,在這場活動中。有來自台中東勢、后里、和平種植高接梨、柿子並推動黑熊保育的朋友,也有苗栗造橋的瓜農,以及雲林林內的農友,後者亦反映了六輕農業配合款的諸多問題:補助當然很多,但自己的資金管控也是風險。另外,也有很多外地移民落戶瓜分資源。

離開看似繁華卻又靜謐適宜的范特喜微創街區後,我們一行人的腳步漸漸移入淺山丘陵,來到前山第一城。


昨夜,我們安寢於竹山富州青竹文化園區。那時,忙著和幾個陌生的社區夥伴七嘴八舌,故無暇聆聽園主分享竹山產業與民宿管理之經驗。幸好,透過觀察園主的應對進退,反而可以具體領會飲宴禮儀與配菜細節。


推動社區事務絕對不能將農業產銷、工藝薰陶、生態調查等方向畫地自限,而是應該放大眼光、小處著手,嘗試讓各種元素磨合試煉。例入青竹園區的餐點配置,必須精準掌握筍子庫存與價格,才能隨時調控餐飲配菜與加工再製二者產銷。另外,竹子器皿不見得適合所有料理使用,裝置熱湯還是使用陶瓷為佳。至於小鎮文創的花布包便當則如大家耳熟能詳,吃一個便當的同時,一併支持社區布坊、竹器皿和餐飲業。


對於曾經招募過換宿體驗並領略箇中甘苦的我而言,今年最幸運的莫過認識從事自然農法的林世豐大哥與推動在地理念的何培鈞大哥等二位前輩。他們也毫不吝惜的分享自己面對挫折、害怕失敗的應對進退。

傳統媒體必須聚焦,才能在芸芸眾生之中凸顯重點,如此不免過度唱頌英雄神話,反而忽略身旁背後的夥伴,甚至引領他們前進的先行者。就個人近期觀察而言,稍具 企圖志向的團隊不再一人獨唱雙簧,反而必須引領其他夥伴發出氣勁。就如明輝老師與育正老師,前者冷靜決策,後者燃燒拓土。同樣的,培鈞老師也嘗試讓竹馬跑 友社等其他夥伴,甚至員工等體驗換宿生活的朋友們發出自己聲音。



另外,就如范特喜何副理所言:范特喜作為一個「交換」平台,當然必須考慮理想與現實的折衷分際,故而初期探掘、溝通的前置作業便不可忽略,財務風險管控當然重要,但若強求一時之間便需看見成果,那麼如此平台便有如虛幻。最後, 雖然這些創作者以至個別品牌暫時寄寓此處,但是他們仍有各自彈性與獨立空間,絕非集團之下的子公司。


就這點而言,我們看見政府機關已非停留從前「有做就好」等價值判斷,而是開始追求「績效目標」與「執行管控」等標準考察個別社區是否值得推展。就一個新興社區而言,我認為這反而是我們甩開包袱、勇猛果敢的動力。

二天期程下來,個人由衷發現,所謂的衝勁與鬥志絕非青年專利。例如,家住豐原的阿聰叔,長期以來便開始推動東勢慶東社區的社區營造,待及成果卓越,又忽然 急流勇退,深入和平烏石坑社區與特生中心的黑熊保育計畫交流。又如,苗栗造橋龍昇社區的阿忠叔,平時雖僅擔任社區志工,但在社區計畫撰寫與蒲瓜雕刻技術等方面也是各具擅長。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來自台南龍崎龍興社區的總幹事,不管何時何地總是見他掛著相機、不時滑動手機聯絡通訊,並且隨時勤抄筆記。活動討論時,踴躍分享自己心得;行車間,又與大家熱絡互動。他們三人相似之處,在於已近天命之年,且又都是軍人退役,故而除了紀律執行以外,待人處世等潛規則亦拿捏恰到好處。

很高興這次能夠參加這場不同於以往導覽解說、體驗活動、風味餐等觀摩見習,而是可就社區具體方向優缺提問,並與諸多前輩互動分享。最後,提醒自己幾個小缺點:未來活動要帶些社區簡介、個人名片或一些小產品與夥伴分享,如此不只可以宣傳社區,也能讓前輩可以按圖索驥、指正缺失。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學習務農:聽課、採收、喝好茶

早上去聽賴文龍老師講述「有機紅龍果栽培課程」,課堂中提到不少有機肥料的弊病,例如農民過度施肥,以致土壤酸化及重金屬殘留。另外他也提到草葉覆蓋的重要性。就這點而言,與自然農法的某些原則亦不謀而合。



課堂上,也與幾名有機農友交換意見。某位前輩認為有機驗證對他只是備而不用,畢竟他也沒用有機資材, 純粹只是取信於消費者罷了。

忙碌的龍眼季結束後,總算可抽出時間採摘大白柚與圓潤熟透的紅龍果。望著果園僅存的幾顆帝王柑,以及世豐菓園分享的種子萌芽了,心裡真是高興。接著繼續草葉覆蓋。





晚上陶藝課,分別喝到使用自然農法的烏龍茶、老茶與台茶18號。下課後,又與農友前輩討論農作方法。今天真是充實的一天。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2014採收龍眼:感謝老天並介紹其他農民

【感謝大家】

今年龍眼雖然盛產豐收,但我們的龍眼乾產量大概僅有四、五百斤,與其他農民將近幾千斤的成果相較,真的是少得可憐。或許這就是多元種植、友善耕作的代價吧!

想吃「一顆柴燒龍眼乾」,必須經歷採收、搬運、剪果、挑柴、烘焙、日曬、剝肉、包裝等工序。倘若沒有全家老小、親朋好友與換宿志工們的協力幫忙,我想這些工作是不能完成的。為了感謝他們,我們也送出近百斤龍眼乾與其分享。

完成這些工作以後,我們除了採收柚子、種植蔬菜,並且持續除草種樹以外,也開始將重心放在冬季的柑橘與香蕉。感謝各位夥伴的支持與建議,謝謝大家。


【互助分享】

前陣子承蒙各位農友前輩看得起,希望我多介紹來自南投中寮的其他農民,讓他們的農產品可以被看到、讓他們的聲音能夠被聽見。

或許有人會問,何不由我向他們收購,再轉賣各位就好。就我認為,產銷之間的利潤價差,乃至「剝削」,經常是資訊不夠透明的原因。臺灣農業要能發展,並不是一味的強調自然農法、有機農業的好處,因為多數的農民仍然採取慣行農法(有些則逐漸朝安全高品質的方式前進)。

不由我收購轉賣的關鍵在於,農民是否「誠信」告知自己作物的生產方式、用藥過程,以及消費者願意「信賴」他們,進而包容他們的耕種作得。

職是此故,我希望這些農民除了耕作以外,也能多與消費族群溝通分享,縱然他們不一定有時間使用臉書,但是也能透過電話相互討論。

====我是分隔線====

以下這些農民分別是邱秀蘭、田國隆以及陳拓安。前二者在採收龍眼之前,噴過一次農藥除蟲,皆未使用除草劑。後面一位則是果園隔壁鄰居,雖然領有「中興大學有機轉型期」認證,卻不使用有機肥料或蘇力菌等有機資材,且其果園生態豐富、樹木深鬱,是值得信賴與推薦的農民。

邱秀蘭是我的二伯母,是我們全家採收龍眼及農忙期間,最得力的助手與老師,我們也經常分享各自的蔬果收成。他們的主要作物有梅子、龍眼、地瓜、溪蝦河鮮、放養雞,以及當季時蔬。

田國隆雖然自己也有傳統土窯,但念在朋友敦請他幫忙烘焙龍眼乾,因此同一時間,只好將自己的龍眼乾拿到朋友沒有使用的鐵窯烘焙,至於自己的土窯則又另外借給其他農民使用。就這點而言,我認為應該給點鼓勵。

以上二位農民的「大顆帶殼龍眼乾」皆以10斤1200元(貨到付款,含運)出售,有興趣的朋友請就圖片電話與他們聯絡。

陳拓安是一位精熟自然生態與耕種技術的前輩,他的龍眼乾,不分大小顆,1斤200元出售,有興趣的朋友也可用臉書傳送訊息與他聯繫。

此次之所以先介紹這三位小農的原因在於,他們產量不多,就消費者的角度而言,可以趁早買到最新鮮烘焙好的龍眼乾。久了,就不好吃了。







2014/10/16網友Becca Chen提問:所以這批是鐵窯不是土窯烘培的?有何差別?

國隆前輩的這批龍眼乾的確就是使用「鐵窯」烘焙,原因如上述說明。此乃方便朋友之義氣所為,故毋須假作「土窯」烘焙。

使用鐵窯的原因,詳見連結:『答客問.問題二:為什麼同樣是「柴燒龍眼乾」就有土窯、磚窯、鐵窯,甚至半自動化機器之分?』

由於我沒用過「土窯」烘焙龍眼,按理沒有資格回覆您的問題。但就前輩論述與個人訪談結果,不出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歷史情感:生產者對「土窯」有感情,所以使用它。消費者對「土窯」有眷戀迷思,認為老東西就是好。因此也有很多零售通路包裝自己就是「傳統土窯」。

第二、火溫:「土窯」導熱較慢,「鐵窯」導熱較快。不過快慢並非問題,熟成圓滿才是關鍵,這與烘焙者的經驗有關。以上三人的烘焙經驗皆有20年以上,應具相當功夫值得信賴。

第三、家裡原本就有,無須購買「鐵窯」。不過就我觀察來看,社區農民就算家裡本有「土窯」,但一定會再買幾個「鐵窯」備用。原因在於,龍眼不利保存,一個 「窯體」絕對不敷使用,否則也不會有些通路業者拜託我們幫忙烘焙加工。

例如,田棋與曾添信二位前輩皆曾幫助一畝田加工坊烘焙龍眼,後者更幫集集芬堤思全程採收烘焙加工龍眼肉。另外,我們社區也有些居民會將龍眼殼賣給北中寮的龍眼林福利協會。


老實說,不管就口感、風味或賣相而言,我真的無法分辨「土窯」與「鐵窯」的區別,因此我也不敢隨便回答您,敬請見諒。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意外的邂逅:苗栗工藝園區初體驗

話說上回與產銷班的成員一同參訪苗栗農改場認識油柑果樹已是很棒的體驗,畢竟那是我第一次跟著其他農友的腳步觀察政府研究機構如何管理作物,因此一路上滿是好奇、急著拍照。中午用餐地點則是苗栗油柑合作社駐紮於苗栗工藝園區的基地,裡面除了有合作社經營的蔬食餐廳外,也有販售醬油、油柑等苗栗農特產品。




這場意外的邂逅,正好滿足我對工藝展覽的渴望。正如葉萱勳老師近日課程所言:「不能只專注於陶藝練習,有空也要多觀摩別人作品,並且思考自己能不能做出同樣物品,甚至用更簡單的技法做出更有創意的作品。」事實上,早先每週一次在曾樹枝老師學習拉胚時,便因為練習時間不足,屢有原地打轉的態勢,每次作品都得經過曾老師從旁協助,以及事後修胚、柴燒,才能看見自己作品,並而體會其中不足。

承蒙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補助社區申請「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計畫」。社區夥伴才能獲得專業師資與設備,從最基礎的正方體陶板茶倉做起,一直做出茶杯、茶壺、花器等各式造型,其中若干拉胚,製作壺嘴、茶海等技法則由陳麗寬老師指導。現在我們則可就自己的興趣想法、構思變化。


此次園區共有二個展覽,主展場以綠野仙蹤為發想,定名為「娃娃奇遇記」。其中作品多由造紙龍、板陶窯、襪子觀光工廠提供。副展場則是張舒嵎老師的創作展,作品多以捏陶雕塑為主。礙於智慧財產權,這些作品並不適合大量公開發佈,敬請見諒。




其後四處閒晃。整個園區場址不大。內有陶藝、金工、玻璃等工坊。陶藝工坊的駐點藝術家是湯潤清老師。入內以後,我便先問老師是否可以拍照,並且拍攝學員、作品等若干影像。其中閒談對話中,最有印象之處,便是老師強調:「作品的好壞和自己最有關係,環境、師資、設備、或文化淵源其實沒太多關係。」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與中寮特作第6班至苗栗農改場參訪油柑果樹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從事農業亦然。雖然近來接觸不少友善耕作的前輩,自己也到東海大學修習秀明自然農法等課程。不過就許多自然農法的前輩口吻中便可發現,除了遵循「不施肥、不噴藥、自家採種、連作」等大原則方向外,其他農法以至專業慣行農民的技術也值得我們借鏡。並從中思考如此方式與自然農法的差異為何?花費成本又是為何?

昨日承蒙南投縣中寮鄉特用作物產銷班第6班主辦油柑果樹見習活動,並於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劉雲聰老師的帶領下走訪油柑園區,認識不同品系的油柑果樹,以及該果樹耐旱、粗放、低病蟲、便於管理、生長快速,以及營養成分特別高等優點。 
 



可惜他的缺點便是果實過於苦澀酸,必須妥善加工成酵素或其他保健食品才能吸引饕客味蕾。就這點而言,實是不利一般農民規模發展,除非小農團結合作,共同契作生產、加工,運銷,否則就算它的營養成分夠高,吃完生津解渴,以及現今政府推廣「檳榔廢園」的轉作物物亦有油柑果樹等誘因。想要吸引廣大農民投入及消費者食用應該還有努力空間。

苗栗縣油柑合作社及曾經種植高達10萬多棵油柑果樹的永泰果園所言,他們認為這項作物非常適合推廣農民大量種植推廣,畢竟它除了上述優點外,其1斤鮮果價格從200元~400元都有人喊價,其樹苗價格亦是水漲船高。因此就連從事有機農業多年,曾以有機柳丁、山苦瓜、刺五加等作物聞名一時的恩典有機農場,也開始大量種植若干油柑果樹,希望邁向單一專業、規模量產。





事實上,早在先前參加農產外銷品牌的座談會時,主辦單位便是希望輔導產能足夠者發展外銷。因此當在場許多聽眾皆是各大農會、合作社及中小企業代表時,作為一個小農真是顯得格格不入。如此情況也讓我反思,到底是要發展幾項主力作物?還是遵循自然農法等前輩方式多元種植。

老實說,今年的柴燒龍眼乾雖然盛產,但因為各位舊雨新知、親朋好友的鼓勵支持,我們的庫存貨底已是不多。不過前陣子的疲憊忙碌實在讓人猶豫從事單一作物大規模生產的狀況好嗎?特別是農村缺工嚴重,就算每年全家出動、情義相挺還是無法完全採收完畢。況且量大價賤已是不爭事實,不如多元種植、分散風險,最起碼還可以吃到自己栽種的友善蔬菜

此次活動的一些遺憾便是無法向蠶蜂研究所等專業師資請教,也沒有認識當地紅棗產業。畢竟桂圓紅棗茶在台灣冬季可說是很好的滋補飲品,若是我們在柴燒龍眼龍眼等技術之外,多點了解蜂蜜、紅棗、薑母、枸杞等作物搭配,如此對於一個養蜂初學者應有更大助益。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討論「剩食」議題:兼至輔仁大學分享務農心得

非常感謝輔仁大學等教職員連續幾年支持我們的柴燒龍眼乾,讓我們辛勤工作之餘,可以堅持信念、懷抱感恩之心勇往直前。記得九月中旬,經常幫忙分享一位前輩-秀娟老師-來信與我討論若干務農心得。之後,並邀我至輔仁婦女大學以「剩食」為主題,兼談自己友善耕作的心路歷程。




面對這樣的詢問,起初還是有點緊張,但是想著能與更多朋友分享自然農法、友善耕作的理念,內心其實還是充滿喜悅。在此,除了要感謝秀娟老師的邀請外,也要感謝仲晃師、文惠姊、岱蓉姊、書琴姊等許多遵循自然農法的前輩鼓勵讓我可以敞開心胸、毫無保留的與其他朋友分享。

當全球尚有10億人飽受饑荒。「糧食」這個課題便不全然只是未開發國家必須面對的挑戰,它還隱含已開發國家浪費食物的若干弊病。就如本次觀看影片所提:「不合乎市場標準規格的蔬果,在產地就直接被農民放棄。除了拍賣市場這麼要求外,農政單位也希望農民不要將這些農產品送往市場壓低行情。舉凡長得太長的絲瓜、彎2公分的小黃瓜、有些龜裂的小番茄等蔬果皆上不了檯面。」



起初務農的前些年裡,我們還是很嚮往市場至上、賣相好看等迷思,故而友善耕作之餘常常感到洩氣喪志。直到前輩若干鼓勵與消費者直接購買的打氣後,才漸漸意識每株作物都有其營養價值,果實的漂亮好壞、大小差異其實是來自人們的「分別心」。

記得剛到都市讀書時,除了車水馬龍、高樓林立,人們快速穿梭交錯的景象令人訝異外,最令我開心的是,這邊的「吃到飽」餐廳實在有夠多元,舉凡火鍋、燒烤、比薩、甜點、中餐、異國料理等餐館一應俱全,而且因為市場激烈競爭,價格又非常便宜。除此之外,學區附近店家為了吸引貧窮的學生族群,總會打出「續飯加麵不用錢、無限暢飲喝爽爽」等口號吸引我們。那時的我除了吃得很爽,以致身材愈來愈胖以外,對於食物的下意識只有「不要浪費」把它吃完就好。

然而實際接觸農業,便開始反思這麼便宜的食物究竟從何而來?記得父親叔伯回憶民國光復初期,祖父乃一佃農,是故全家從小便要幫忙工作、養家活口,三餐經常是蕃薯籤配稀飯。那時的龍眼不像現在隨您怎麼吃都不怕,地主僱請佃農幫忙採收龍眼後,時常檢查農民口袋有無偷藏果實回家,就算掉在地上的龍眼也不願讓人享用。面對如此情況,就算現在我們知道蕃薯有益健康,父親還是只吃白飯、不碰地瓜。

當科技日益進步,農民逐漸依賴化學肥料、農藥及機械化設施大量生產時,食物成本雖然降低,然而其中環境代價卻是人們及其他自然生物必須面對的挑戰,當石油及核電等能源議題日益嚴重時,是否消耗巨量能源生產食物已是價值考驗,其後飲食之丟棄浪費則更顯矛盾。史蒂芬.金的《穹頂之下》曾描述某個小鎮因被未知結界隔開,裡面的人們開始因為石油、丙烷等能源不斷減少,進而使原本就恐懼害怕的民眾猜忌相疑、進而鬥爭相殺。記得某個角色便有這麼一段話:「雖然我們的牽曳機失去了能源,但我的祖先只要具備陽光和水便可耕種過活,從前如此,現今亦然。」

雖然本次主題討論「剩食」並且邀我分享務農心得,但從秀娟老師的課程引領卻屢見問題思辨,並非以往社區大學只重視才藝學習或社交活動而已。其前次課程乃係由教授民法、金融資產的學者授課,部分內容談及房地產買賣與生物科技等充滿前景的議題。此次,我則以友善耕作、善待農地等具體行為闡述想法,並以此作為討論方向。

非常感謝輔仁大學的秀娟老師願意讓我分享鄉村農業所見所聞,也感謝若干阿姨小姐們的聆聽互動,也歡迎您們前來南投中寮走走看看。藉由實際認識在地農民與環境,如此才是把關食物,提昇農民與消費者良性互動的最大關鍵。

另外,也得謝謝姨丈全家二天來的照顧。除了供給三餐食宿以外,也帶我們領略視野開闊、秋夜涼爽的新莊運動公園。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2014秀明自然農法實務班(秋季班)Day2

話說距離第一次秀明自然農法實務班課程已有二週時間。這陣子,因為忙碌的龍眼季節與社區事務慢慢完成,故能重拾閱讀、寫作與陶藝等興趣。當然,果園事務也不能偏廢,除了例行除草、澆水、採收柚子以外,也就筆記得來的課程內容,嘗試種植玉米




此次課程主要講解「關於自然力-火、水、土」

「火」即是太陽,影響層面為「日照」與「溫度」。必須在「對的時間種植對的蔬菜」否則蔬菜反而不能適應當時氣候。例如,採用自然農法種植的蔬菜成長期約要45天,因此「春夏之際」和「秋冬之際」可以種植的蔬菜又不一樣,前者漸漸變熱,後者慢慢轉冷。

「水」即是月球潮汐,影響層面分別為「保溼」和「排水」。灌溉要澆透土層中間,以手指插入地面3公分檢查。只對菜苗澆水,不要全面灑水,否則只會讓雜草徒長;澆水不可淋於葉面,否則容易潰爛生病,灌溉愈靠近根部愈好。隨時草葉覆蓋,避免水份蒸散,為了保持通風,菜苗正上方不能蓋草(毛病:以前經常整面鋪蓋)。菜苗要種植凹穴於之上,凹穴坡度要緩,避免雨水沖蝕。小苗澆水次數要多,之後愈來愈少,不要過度灌溉,讓植物習慣水份,要讓它渴了餓了就往地底深根。菜若長得過高,則要培土。一株健康的蔬菜,其根、莖葉比例為3:1。

「土」即是地球,影響層面為「土質」。土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與否。在田裡直播,比較容易保溼,但須經常覆草,在育苗盒則需經常保溼。撒種不要太密、太多、太雜(毛病:常常一大把的亂灑),避免徒長,影響通風,花費不必要的「疏苗」時間。疏苗:留點間距空間,讓根、莖、葉可以適度生長,另可針對菜苗強壯與否排列種植。玉米、蘿蔔不用育苗,直接播種。蘿蔔葉子喜歡緊密一點。葉菜間距約是3~5公分。覆土厚度大概是種子直徑的3倍,細小種子則無需覆土。不用挖太深,土塊要保持鬆軟,不要緊壓夯實(毛病:以前常常挖很深,覆土又壓得緊緊)。

這次上課主要搭乘台中市快捷巴士BRT從台中火車站與玉門路(靠近東海大學進修部)往返。雖然行駛時間比統聯74號公車快,但是星期五傍晚的台灣大道總是車多擁擠、堵堵停停。就算有專用道,但因為還是要等紅綠燈,所以根本沒有效率。




抵達教室時,由於老師尚未前來。因此便先將龍眼乾給岱蓉姊請他轉交給其他夥伴,並且順便索取和惠雯老師預購的《幸福的:自然生活筆記》,內文主要介紹鹽麴製作方法及相關料理。過了一會兒,從事自然農法頗有心得的世豐大哥便和大家分享自己留種的種子,像是蘿蔔、娃娃菜、小白菜、塔菇菜等種子並且分享從事自然農法的過來人經驗。




老師的課堂內容如上,室外課程除講解若干種植實例外,並分享高原環境經常使用,只需種植起始澆一次水的「草葉覆蓋-海島水庫」(有點類似樸門的立體堆肥,但沒有使用帆布)。

 

回家後,趁著幾天工作除草,立即針對之前毛病進行修改,並且種植世豐大哥分享的種子。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2014採柚子

今年中秋與白露是同一天,因此許多農民為了何時採收文旦大傷腦筋(20122013採收情形)。記得長輩曾經提醒:「白露前後是採收文旦的最好時間,但最好提前採收,否則容易遇到秋颱,影響口感水份,之後中秋佳節、全家團圓,正好可以一邊品嚐柚子一邊賞月。」至於我們則無此煩惱,畢竟果園僅有三棵文旦樹,況且我們還得趕緊採收烘焙龍眼,採收柚子的事權且暫時放下。

幸好,採收龍眼期間。來自馬來西亞的宇任及銳祥來此打工換宿,提昇我們的工作進度。雖然他們採摘龍眼的過程仍有待學習,但運送文旦、龍眼等果實卻安穩妥當、十分平順。這些柚子數量不多,不足販售,除了自家享用以外,便與親友鄰居分享。




文旦產期過後,接著便是採收白柚、西施柚的季節了。或許是果園管理不佳、蟲害侵襲,也或許是沒有噴灑藥菌等因素,今年二株柚樹枝幹皆因蟲蛀及果實過重等原因斷裂分離,以致部分果實掉了一地,幸好數量只有二籠而已。隨緣,一切順其自然。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