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永康國小.立賢基金會.友信醫療.社區旅遊

友信醫療集團與立賢教育基金會自本學期初始便於永康國小進行攝影剪輯課程,並分發每位學童一人一台相機回家紀錄社區環境與生活點滴。之後帶回學校統一上傳雲端,再由基金會老師線上指導,並於每星期五下午面授指導。

今日上午基金會成員先行探勘社區石頭廟及日月洞等景點,並由國霈伯與峰州伯二位夥伴分別介紹石頭廟歷史沿革與香蕉、龍眼等社區農產品,接著繼續步行登山,並由陳校長引領入洞探險。

會後享用學校營養午餐,除了談到隔代教養等偏鄉教育現況外,也談到資源日縮及天災影響讓學校營養午餐經營碰到不少挑戰。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2016「台日農業交流論壇」有感

昨日參與水保局在雲林縣主辦的「夢想與實踐:迎接農業大跨域時代之台日交流論壇」論壇主題有二:一是介紹日本六級產業之發展困境與創新;一是反思品牌經營的本質及挑戰,並由台日兩家農企業進行會談。

農業本質大底不離生產、加工及運銷,然而三者技術環節、成本價值及其背後的政策法規錯綜複雜,不說單一技藝難以深入,跨域整合更得尊重其他專業的價值。

就此次論壇及前次訪日略知,日本雖有「六級產業」等制度專法,輔導設計、企劃、料理等各領域職人協助農民深化生產價值,再由政府成立專屬加工機構小量少樣製作專屬各自農家的加工品,或是輔導轉介各合法加工業者,藉此解決生鮮銷售之保存問題。除了平準生鮮產量,避免穀賤傷農外,也能提升農產價值及保存時間,解決生產浪費之困境。

其次各道府州縣町幾乎都有設置農產寄賣直售所,幾乎都以收取15%的價格作為營業支出與獲利,並透明公開各農家生產資訊與內容。

日本政府藉由「加工」及「銷售」的去中介化,在利潤與機制透明下,藉此提升小資本農家之經濟所得,也讓更多人願意務農。更重要是,在跨域整合團體戰的時代保存「職人」價值與內涵,形塑各自專業、彼此分工之面貌。

相反地,台灣農民或是企業品牌大多講求第二專長,希望克服加工/或擺脫代工困境,以「一條龍」的方式上下通吃。

然而不管如何?銷售總是所有農民必須面對的問題。故而大多數生產者在評估獲利與成本後,或多會將心力放在商業販售上。或許也是因為如此,品牌設計及企劃行銷大行其是,相反地輕忽品種改良、育苗技術、機械製成、冷鍊運輸、勞力老化等基礎問題。

就這點而言,不管是台灣的茶籽堂、斗南農會及日本的豐綠園雖然身處打造「品牌風格」的華麗戰場,但他們也不忘提醒與會人士農業生產才是基礎,不忘初衷、專注核心價值才是根本。

日本與台灣同屬環太平洋之島國,極端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與風災過後的復原生產則是一同參與論壇夥伴熱議話題。地瓜蘿蔔花生等根莖類作物幾乎遭遇低窪淹水風倒之災,其後機械難行、種苗欠缺、產期延後則影響復耕。

資源有限,慾望無窮;夢想很大,腳步要穩。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燒陶.影像記錄.慈心

歷經數日燻坯燒陶,晚間八點多便取出試片封窯並稍作檢討,以利日後燒陶參考。此次前後溫差拉近許多,前溫控制在1270度以上,後溫則為1230度。感謝幾位老師不遠千里連續幾日從新竹、台中等地前來社區分享柴燒經驗,並以科學研究的精神一改我們往日憑藉直覺的投柴習慣,不只燒得輕鬆有效率,也節省許多木柴和時間。

本次燒陶能夠順利進行,除了感謝水保局與工藝中心長期輔導支持外,也要感謝諸多社區夥伴從平日維護整理、搬運切割木柴,到輪番投柴接力,大大印證團隊合作的重要。

此外今天早上,中寮圖書館的宜彥兄也前來社區商討「燒陶創作剪輯備忘錄」,嘗試結合社區營造與數位科技等元素,聯繫彼此、相輔相成。

下午,慈心基金會等幾位稽核員再次前來果園關心風災農損情況,並洽談年底中區綠保農友市集展售一事,並與正在燒陶的夥伴交換若干想法,例如妥善利用烘焙龍眼及燒陶剩餘的草木灰及生物炭,大大提升農業生產與工藝創作的剩餘價值,增益社區未來辦理食農教育等體驗活動之附加價值。



組織困境與省思

連續幾天分別經歷水保局青農研習、林務局綠保農作聚會、樂齡中心藍染課程等組織課程,雖然大家的理想目標及具體步驟已略有雛型,不過總有幾個共同問題值得自己省思。

1.目標太大,不夠聚焦,輕者流於空談、徒具形式,重者四面楚歌、全軍覆沒。

歷經幾年社區經驗,深感聚落事務不已太過勉強,每個人的興趣專長及理念價值不見得相同,與其在一個地方強求不同活動,不如就更大的範圍與相同理念者共事。

2.人力吃緊,事務沉重。在第一點困境下,發展太多計畫抑或想要一條鞭經營產銷團隊無疑必須「以案養案」或是「代工轉包」。學界如此,社區如此,企業也是如此,然其代價與成本恐怕不像先前願景甜美。

這些年的社區經驗固然讓我們得到許多前輩專家及公部門的支持,然而有時候卻覺得對不起其他夥伴及家人。久而久之,不只不敢面對他們,也會懷疑自己在搞什麼。就我現在想法來看,順從自己目標,尊重權力體制與專業分工。各盡其才,各取所需。

3.不要貪心,不要什麼都想自己搞。不要英雄化個人,而是成就更多人。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閱讀《動物的武器》第一章:偽裝與盔甲

第一章分別介紹田鼠與刺魚,他們分別因為環境的不同產生各自天擇差異。

老鼠皮毛的顏色與背景色的對比決定牠們是否遭到捕食。一隻貓頭鷹平均每晚獵食四隻老鼠。原本居於內陸地區的田鼠毛皮偏向棕色,然而隨著族群擴散至海岸地帶,不同土壤環境的背景色也讓他們皮毛的顏色發生改變。簡單來說,內陸老鼠的毛皮偏向棕色,海岸老鼠的毛皮較為淺色。

刺魚因為棲息淡水或海水的環境差異,面臨不同的天敵競爭。生活淡水的刺魚因為面臨較少掠食者,所以較不需花費額外成本生長骨板和刺棘。然而在華盛頓湖的刺魚研究中卻發現,1960年代以前的刺魚的確較少梗刺,但隨著人類引進養殖鱒魚後,刺魚遭受捕食壓力而開始增長防備。

人類與環境的互動歷程令人著迷。最近看到世豐哥忙著應對果園山豬問題,就讓我回想到張素玢老師探討日治時期花蓮地區移民與野豬的戰爭。

在日本政府尚未殖民統治時,原住民與漢人移民雖有不同的農耕方式,然其作物多樣性並不會遭受野豬太大影響,可是隨著日本在花蓮移民村大規模採取單一作物時,加上是否禁獵或擁有槍枝的問題,使得移民拓墾的農作物遭受莫大影響。

當時的問題,就好比電影卡通『打獵季節』那般真實,也如同現在墾丁地區梅花鹿繁殖更多,是否開放狩獵一樣棘手。倘若開放打獵,我想這裡或許也會呈現嘉義義竹田鼠一條街的盛大場面。

說到田鼠等料理,就讓人回想到已故的詹宗祐老師在探討唐代終南山地區人民對於環境的利用,例如竹鼠、猿猴與羊皮。

話說前陣子回興大圖書館,便見地上堆了許多詹老師的贈書。假如人走了,子孫又無心思處理,那些書籍又該如何?過於喧囂的孤獨,人生埋首蠹魚中。

閱讀《動物的武器》第二章:尖牙利爪

本章先從山獅著手,一步步探討犬科及貓科動物因為牙齒功能差異所衍生不同的獵食行為,然後追溯遠古時代劍齒類動物的掠食方式及其滅亡原因。

本章特別令人佩服的是作者在敘述動物天擇演化時,延伸探討人類武器因為動物的演替所發生的變革:小而輕、準而快,原因在於動物體型變小以及武器製作的進步。

引用書中一段話:「巨大牙齒不僅阻礙到跑步,就連吃東西和其他活動都變得很困難。…就是因為終極武器的弊病,大多數掠食者身上的武器仍然小巧。…提高一方面的性能」可能減損在另一方面的表現,因此生物演化必須妥協。」(頁44-45)

隨著時間的演進,人類雖然仍有製作大型武器的知識,但是因為遊牧移動的不便,加上小型武器更通用合適捕獵更多動物,因此這類器具也逐漸替代過往工具。

閱讀本章時,腦中乍然浮現『華盛頓的假牙』,身為美國開國總統,一般大眾或許以為其人容光煥發、一派英挺,殊不知華盛頓二十歲時便面臨牙周病纏身,五十歲歲時更僅剩二顆牙齒,嚴重影響臉部表情。牙痛所產生生的憂鬱及社會問題更是時人不可承受之重。

閱讀《動物的武器》第三章:鰭腳、鉗器與巨顎

本章延續前回主題,繼續將重心放在「速度」與「武器」的影響,探討對象分別是食人魚、螳螂、螳螂蝦,以及具有社會分工的螞蟻帝國。

除了螞蟻因為不同階級與任務而有各自專精的武器外,上述幾種動物則和前章所論的「劍齒科動物」一樣,憑藉超級武器,隱身埋伏黑暗之中,不動聲色徐徐對待獵物上門,然後……他們就掛了!


如此角色定位就如同『英雄聯盟』JG打野一樣,平常在也野外以戰養戰打帶跑,吃完藍霸芙與三狼後,避開黃眼繞到對方塔外草叢,然後扣下路進行塔下強殺,或如狼人、獅子或螳螂這類角色,擅長萬里征途、千人取命,倘若一擊不中,那就GG了!

他們所憑藉的正是那關鍵一擊,就像『精靈寶可夢』當中的必殺技:破壞死光必須事前集氣,悟空的元氣彈和小傑面對恐怖的嵌合蟻一樣,也必須抱著「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但勇敢果猛,才能在千鈞一髮之際進化成功。

轉述本書對螳螂蝦的介紹:「螳螂蝦的腿會在水中以高達時速九十六公里的速度揮動,這意味著整個捕食行動只需要千分之二秒。另外他們在移動時,還會產生高達兩百二十分貝的噪音和攝氏四千七百多度的高溫閃光,產生的衝擊波足以瞬間粉碎獵物的骨骼與貝殼。」(頁58)想來就令人訝異!不過就算再強的生物或武器也都有相應的剋星與天敵。

如此感悟,也讓作者在末段延伸討論軍艦火力大小與速度快慢的功能區別。就好像『世紀帝國』中的波斯戰象固然強悍,但是若對方排出一群僧侶策反,摧枯拉朽、獨木難支。

天下武功,無所不破,唯快不破。


(圖片引自網路,特此致謝。)

殘酷有餘,逆增上緣

連續熱了好幾天,不只工作進度緩慢、身體汗瘡難受外,許多作物也因乾旱枯竭,幸好今日下午一場甘霖短暫消減熱病,雖然打斷農事,不過也省卻不少澆灌工作。

最近『殘酷日本』這本著作非常火紅,除了描述當下日本現實困境外,也針對AKB48、半澤直樹、魔法少女小圓等次文化提出正反評價。此外因應少子化及老年化衍生的社會問題,也有『獨居時代』、『無緣社會』、『下流老人』等書籍出版。哈日旅玩之餘,諸此著作或許也預告著冷冽寒冬不只不會結束,境況可能更加嚴重。


回到現實當下,最近一些朋友為了計畫提案分享宣傳,說來自己也幫不上什麼忙,只好認識的或感覺弱勢有理想的都投上一票。幾家歡樂幾家愁,前陣子不少消息公告,有人入選,有人落榜,也有人選擇放棄。殘酷有餘,聲浪四起。不是你不好,是你不知道別人更好;不是你不努力,是你不知道別人比你更努力。

近年很流行「創業」自己當老闆的話題。成功激勵的目標很多,但有些坦然錯誤、分享挫折的前輩卻更令人信服。也有些朋友歷經多次考試依然前進,履歷投了幾十家仍然繼續。

殘酷有餘,吃土咬玻璃。

老蔣不要老毛要,此路不通就找毛澤東。

鄰居阿嬤與Nutika

來自泰國的外籍看護Nutika(阿芬),平常除了照料阿嬤生活起居與三餐飲食外,也會帶她四處散步。

此次是Nutika第二次來台照顧阿嬤,不管是國語或閩南話都對應如流。幾次社區農產烘焙課程時,她也會抽空過來旁聽學習。Nutika平常除了照顧阿嬤外,也會在家居四周種菜,特別是用來料理泰國特色風味的蔬菜。此外她更擅長圍網釣魚。當她在河邊捕撈時,鄰居們則和阿嬤一起在岸上圍觀,大夥指指點點也樂得開心。

阿芬說,她在泰國也有幾塊田地,除了種植日常蔬菜外,還有稻田、魚池和橡膠園,所以這些工作都難不倒她,她甚至還會駕駛曳引機。阿芬就像許多來自國外移民工作者一樣除了必須盡快融入當地生活外,也展現樂觀學習的態度和大家打拼。

另外阿芬也告訴我,她想在台灣學習烘焙龍眼乾,因為泰國的龍眼大多是生果就出售,可能是因為新鮮果實價格也不錯,所以沒什麼加工需求。不過她在台灣的經驗則告訴她,華人很重視藥膳食補,幾粒桂圓再加上自己捕撈的鮮魚便是營養豐富的湯品,說不定在泰國還能創造另一番事業。



好奇心是時間的賊

近來參加數場工藝研習獲益良多,不管是美術系畢業而後從事公共藝術的王老師,或是一路研讀工業設計然後留學歸國並任教的幾位老師,亦或在公、私部門任職的二位老師。

諸位老師演講內容或許與個別工藝技術細節不太相關,但是在整體理論、美學內涵與流程展演上的講授,卻讓我更加體會「時間花在哪裡,功夫就在哪裡」並且整個作品的呈現,絕不僅是工藝家個人造詣,工業設計師必須思考如何用更精簡的成本,創造兼具功能通用與美感的規劃,多媒體視覺設計師則要考慮情境如何安排、故事橋段何時上演,有時還有紀錄片團隊參與其中,之後又是公關行銷活動宣傳。


如此龐大卡司雖然不一定有蔡阿嘎不、谷阿莫或XX神等網路紅人的牛逼魅力,可以吸引一票腦粉。但這種氣韻流長又注重細節的團隊作品想來就令人期待。近年『舌尖上的中國』或『邏輯思唯』等中國節目便令人驚艷為何飲食或閱讀這種題材既能雅俗共賞,又能創造龐大市場及後進者仿效。

回到正題,近來政府舉辦的研習主題愈加系統明確其實是件好事,起碼可以針對每個社區、每個夥伴的興趣專長對症下藥,且之上課夥伴也都有共同目標,上課內容自然能夠深入地道。而且拜科技之賜,主管機關願意開放直播讓更多人觀看,造福更多群眾。

最後一個小小建議,課程活動不要都擠一起,人力有限、分身乏術。

回味《書店裡的影像詩》:兼記近日閱讀

專門介紹台灣獨立書店的『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二季準備上演,因此回頭再把第一季重看一遍。近年來關於青年返鄉或是築夢創業的報導如火如荼,只是光鮮亮麗的表面經常建築在咬碎玻璃化血吞的崎嶇道路,背後的辛酸血淚就算是「同溫層」裡的我們也不敢輕易互訴。

什麼才是最難的事?走一條人少的路?照世明燈、慈海渡者?


脫藩浪人與流浪教師:『公門菜鳥飛』

少子化的105大限逼得許多學校應付不暇,幾個朋友為了兼課餬口,從基隆到彰化,繞著幾個學校四處奔波。退七超五、瘋狂減班,連行政人員也得調動。後來都國考去了!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然而於此景氣低迷之際還是有人甘願放棄終身職或捧在手上十幾年的飯碗毅然辭去,究竟是政府體制出了什麼問題?

近年從事社區並與公部門協力的經驗告訴我,公務員難為啊!不說中上主管交代業務,面對會計、人事、政風也得謹慎,更別說媒體輿論、人民申訴或民議機關等關照,有時還得面對形形色色的威逼利誘。依法行政真有那麼簡單。

六年升等條款或萬年博後助理等研究壓力。幾個老師因此憋出病來,失明過世大有人在。點數不是假的,什麼才是真的?

夜雨港都之異色風雲:『龍頭鳳尾』

訴說1930年代香港面臨抗日與國共戰爭的歷史小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大歷史隱藏不語的晦暗腥羶與同志性愛,就交給小說者流一一解決。

話說前陣子台灣歷史小說獎首獎從缺,一時輿論四起。論者或曰,整合代入詳盡歷史細節固然重要,然而小說仍以故事情節為首要。不論現時穿越劇(如『尋秦記』、『步步系列』等)或奇幻故事(如『琅琊榜』『花千骨』等)如何盛行,歷史小說本格派的影響力仍不可小覷。我特別推崇擅長以秦漢律令玩轉敘事結構的史杰鵬老師。

(待續)
師法自然:『動物的武器』

將相本無種:『改變街區獨立小店』

無緣社會.下流老人:讀土屋隆夫《人偶死去的夜晚》有感

就內容而言,『人偶死去的夜晚』實在不怎麼精彩。情節既不突出,也無高潮迭起之橋段。但若將土屋隆夫生涯最後一本著作及其當下日本面對老齡化等社會問題來看,這本隱含正面積極的小說,或有助於我們反思台灣社會現況。

姑且略過本書情節不談,解謎遊戲與恐怖驚嚇算是推理小說的基本元素。若以「老人」這類角色來看,綾辻行人的『暗黑館』與『驚嚇館』則展現壯士暮年卻又不甘失去的病態心理。前者以家族遺傳疾病與日本華族所衍生的社會問題為經緯,後者則展現戀童與戀屍的陰暗美學。

孔子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回到『人偶死去的夜晚』,復仇雖於十幾年前案發不久後立即伸張,讀者也在本書中後段獲得解答,但是作者為何又要安排作為受害者家屬與復仇者的角色下筆自白。我想這與作者自我期許的最後一本著作有關。罹患肌肉萎縮症的自白者與阿茲海默症的警官。雙方既然當時便了然於心,作者為何又要如此安排。

東野圭吾的『紅色手指』則是以「老人」為代表的另一推理典範,加賀警部與父親的冷戰及其冰釋,連帶影響殺人及頂替行兇之解謎。

近來日本出版『無緣社會』、『下流老人』等一系列有關老年化問題等著作。於此同時,情節虛構卻又訴說現實的小說或有助於我們以更寬廣的視野包容他們。

備註:採收龍眼九月秋,夜枕燈下敘偶得。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