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龍眼的採收季節比往年慢了二、三個禮拜,因此附近人家近幾天才開始烘焙龍眼。雖然後院的窯灶濃煙密布,但虔誠敬神的居民仍沒忘記昨天是農曆七月最後一天,俗稱鬼門關的日子,好兄弟要回去了,趕緊準備牲禮祭拜吧。
宗教祭品一直是宗教及飲食研究的熱門議題。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於2009年編列的一套研究叢書中,即有一冊探討宗教與養生飲食的專書。書中有篇文章提到,龍眼、甘蔗及空心菜是必備的普渡祭品。準備龍眼的原因有二:一是剝開龍眼後,剩下的殼可幻化為籃子,讓好兄弟將祭品帶走;一是桂圓有吉祥圓滿的意義,可讓殘缺不全的好兄弟有頭顱可用。準備甘蔗則可作為扁擔讓好兄弟擔運祭品回家,另外也有節節高升的意義。準備空心菜的原因有三:一是空心菜可化為繩索,方便好兄弟綑綁祭品回家;二是空心菜屬涼性食物,可化解好兄弟口中之火,方便享用其他祭品;三是空心菜是廉價的東西,厲害的鬼魂不會搶食,而可讓弱勢的鬼享用。(頁95-97)就上述解釋三種祭品的原因,不難發現人們常將祭品賦予有益好兄弟的意義,不過這種傳統並非亙古不便,而是隨著現代化生活有所變遷。從上面的照片便可發現,大魚大肉已非現代家庭必備供品,取而代之的是洋芋片、汽水、可樂、罐頭等。書中(頁157)亦有大陸泉州的例證。
再舉一個有趣的想法,90年代有部香港電影喚作『鬼賭鬼:洪福齊天』,由洪金寶一人分飾三角,分別為祖孫三代。祖父生前是個賭鬼,遭人陷害而死。二十幾年後,孫子因賭跑路,無意撞見祖父之墳,於是化作鬼魂的賭鬼爺爺便以幫孫子贏錢為約定,要孫子幫他報仇。誰知孫子贏錢後,不想報仇,便焚燒好幾億美金的紙錢、紙賓士、紙豪宅、紙波霸給祖父,祖父當然不肯善罷甘休。欲知後面劇情,請自行觀看影片。
這裡我的重點是:上述三種祭品是人們直接把好兄弟的需求直接模擬示現,以實代虛;而電影則又是另一種媒介文本,當劇情如此展示焚燒物品的過程時,是否代表其實當時的香港現況漸趨物質消費的年代,而非傳統的漢人習俗。又或者如此情況是否隱藏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