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城鄉轉換.工藝交流:觀摩范特喜微創及小鎮文創

近二日,很高興和明輝老師育正老師、工藝所的博倫老師及一群來自不同社區的夥伴參觀台中范特喜竹山小鎮文創。其建築風格或有特色,但更珍貴的是,可以聆聽何老師、書店老闆與培鈞老師暢談自己的理想與企業營利的折衷之道與風險管控。
 


社區等許多非營利機構經常只是強調公益、團結等形象,反而不重視(或說刻意忽略)自立自強、永續獨立等具體細節。就如同幾位前輩所言,補助計畫雖然很多, 但若只是一味依賴,而不反思經費中斷後的日子,其實就只是畫地自限罷了。旅遊不能只是導覽解說、風味餐等形式主義而已。

另外,在這場活動中。有來自台中東勢、后里、和平種植高接梨、柿子並推動黑熊保育的朋友,也有苗栗造橋的瓜農,以及雲林林內的農友,後者亦反映了六輕農業配合款的諸多問題:補助當然很多,但自己的資金管控也是風險。另外,也有很多外地移民落戶瓜分資源。

離開看似繁華卻又靜謐適宜的范特喜微創街區後,我們一行人的腳步漸漸移入淺山丘陵,來到前山第一城。


昨夜,我們安寢於竹山富州青竹文化園區。那時,忙著和幾個陌生的社區夥伴七嘴八舌,故無暇聆聽園主分享竹山產業與民宿管理之經驗。幸好,透過觀察園主的應對進退,反而可以具體領會飲宴禮儀與配菜細節。


推動社區事務絕對不能將農業產銷、工藝薰陶、生態調查等方向畫地自限,而是應該放大眼光、小處著手,嘗試讓各種元素磨合試煉。例入青竹園區的餐點配置,必須精準掌握筍子庫存與價格,才能隨時調控餐飲配菜與加工再製二者產銷。另外,竹子器皿不見得適合所有料理使用,裝置熱湯還是使用陶瓷為佳。至於小鎮文創的花布包便當則如大家耳熟能詳,吃一個便當的同時,一併支持社區布坊、竹器皿和餐飲業。


對於曾經招募過換宿體驗並領略箇中甘苦的我而言,今年最幸運的莫過認識從事自然農法的林世豐大哥與推動在地理念的何培鈞大哥等二位前輩。他們也毫不吝惜的分享自己面對挫折、害怕失敗的應對進退。

傳統媒體必須聚焦,才能在芸芸眾生之中凸顯重點,如此不免過度唱頌英雄神話,反而忽略身旁背後的夥伴,甚至引領他們前進的先行者。就個人近期觀察而言,稍具 企圖志向的團隊不再一人獨唱雙簧,反而必須引領其他夥伴發出氣勁。就如明輝老師與育正老師,前者冷靜決策,後者燃燒拓土。同樣的,培鈞老師也嘗試讓竹馬跑 友社等其他夥伴,甚至員工等體驗換宿生活的朋友們發出自己聲音。



另外,就如范特喜何副理所言:范特喜作為一個「交換」平台,當然必須考慮理想與現實的折衷分際,故而初期探掘、溝通的前置作業便不可忽略,財務風險管控當然重要,但若強求一時之間便需看見成果,那麼如此平台便有如虛幻。最後, 雖然這些創作者以至個別品牌暫時寄寓此處,但是他們仍有各自彈性與獨立空間,絕非集團之下的子公司。


就這點而言,我們看見政府機關已非停留從前「有做就好」等價值判斷,而是開始追求「績效目標」與「執行管控」等標準考察個別社區是否值得推展。就一個新興社區而言,我認為這反而是我們甩開包袱、勇猛果敢的動力。

二天期程下來,個人由衷發現,所謂的衝勁與鬥志絕非青年專利。例如,家住豐原的阿聰叔,長期以來便開始推動東勢慶東社區的社區營造,待及成果卓越,又忽然 急流勇退,深入和平烏石坑社區與特生中心的黑熊保育計畫交流。又如,苗栗造橋龍昇社區的阿忠叔,平時雖僅擔任社區志工,但在社區計畫撰寫與蒲瓜雕刻技術等方面也是各具擅長。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來自台南龍崎龍興社區的總幹事,不管何時何地總是見他掛著相機、不時滑動手機聯絡通訊,並且隨時勤抄筆記。活動討論時,踴躍分享自己心得;行車間,又與大家熱絡互動。他們三人相似之處,在於已近天命之年,且又都是軍人退役,故而除了紀律執行以外,待人處世等潛規則亦拿捏恰到好處。

很高興這次能夠參加這場不同於以往導覽解說、體驗活動、風味餐等觀摩見習,而是可就社區具體方向優缺提問,並與諸多前輩互動分享。最後,提醒自己幾個小缺點:未來活動要帶些社區簡介、個人名片或一些小產品與夥伴分享,如此不只可以宣傳社區,也能讓前輩可以按圖索驥、指正缺失。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