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2016「台日農業交流論壇」有感

昨日參與水保局在雲林縣主辦的「夢想與實踐:迎接農業大跨域時代之台日交流論壇」論壇主題有二:一是介紹日本六級產業之發展困境與創新;一是反思品牌經營的本質及挑戰,並由台日兩家農企業進行會談。

農業本質大底不離生產、加工及運銷,然而三者技術環節、成本價值及其背後的政策法規錯綜複雜,不說單一技藝難以深入,跨域整合更得尊重其他專業的價值。

就此次論壇及前次訪日略知,日本雖有「六級產業」等制度專法,輔導設計、企劃、料理等各領域職人協助農民深化生產價值,再由政府成立專屬加工機構小量少樣製作專屬各自農家的加工品,或是輔導轉介各合法加工業者,藉此解決生鮮銷售之保存問題。除了平準生鮮產量,避免穀賤傷農外,也能提升農產價值及保存時間,解決生產浪費之困境。

其次各道府州縣町幾乎都有設置農產寄賣直售所,幾乎都以收取15%的價格作為營業支出與獲利,並透明公開各農家生產資訊與內容。

日本政府藉由「加工」及「銷售」的去中介化,在利潤與機制透明下,藉此提升小資本農家之經濟所得,也讓更多人願意務農。更重要是,在跨域整合團體戰的時代保存「職人」價值與內涵,形塑各自專業、彼此分工之面貌。

相反地,台灣農民或是企業品牌大多講求第二專長,希望克服加工/或擺脫代工困境,以「一條龍」的方式上下通吃。

然而不管如何?銷售總是所有農民必須面對的問題。故而大多數生產者在評估獲利與成本後,或多會將心力放在商業販售上。或許也是因為如此,品牌設計及企劃行銷大行其是,相反地輕忽品種改良、育苗技術、機械製成、冷鍊運輸、勞力老化等基礎問題。

就這點而言,不管是台灣的茶籽堂、斗南農會及日本的豐綠園雖然身處打造「品牌風格」的華麗戰場,但他們也不忘提醒與會人士農業生產才是基礎,不忘初衷、專注核心價值才是根本。

日本與台灣同屬環太平洋之島國,極端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與風災過後的復原生產則是一同參與論壇夥伴熱議話題。地瓜蘿蔔花生等根莖類作物幾乎遭遇低窪淹水風倒之災,其後機械難行、種苗欠缺、產期延後則影響復耕。

資源有限,慾望無窮;夢想很大,腳步要穩。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