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閱讀《動物的武器》第一章:偽裝與盔甲

第一章分別介紹田鼠與刺魚,他們分別因為環境的不同產生各自天擇差異。

老鼠皮毛的顏色與背景色的對比決定牠們是否遭到捕食。一隻貓頭鷹平均每晚獵食四隻老鼠。原本居於內陸地區的田鼠毛皮偏向棕色,然而隨著族群擴散至海岸地帶,不同土壤環境的背景色也讓他們皮毛的顏色發生改變。簡單來說,內陸老鼠的毛皮偏向棕色,海岸老鼠的毛皮較為淺色。

刺魚因為棲息淡水或海水的環境差異,面臨不同的天敵競爭。生活淡水的刺魚因為面臨較少掠食者,所以較不需花費額外成本生長骨板和刺棘。然而在華盛頓湖的刺魚研究中卻發現,1960年代以前的刺魚的確較少梗刺,但隨著人類引進養殖鱒魚後,刺魚遭受捕食壓力而開始增長防備。

人類與環境的互動歷程令人著迷。最近看到世豐哥忙著應對果園山豬問題,就讓我回想到張素玢老師探討日治時期花蓮地區移民與野豬的戰爭。

在日本政府尚未殖民統治時,原住民與漢人移民雖有不同的農耕方式,然其作物多樣性並不會遭受野豬太大影響,可是隨著日本在花蓮移民村大規模採取單一作物時,加上是否禁獵或擁有槍枝的問題,使得移民拓墾的農作物遭受莫大影響。

當時的問題,就好比電影卡通『打獵季節』那般真實,也如同現在墾丁地區梅花鹿繁殖更多,是否開放狩獵一樣棘手。倘若開放打獵,我想這裡或許也會呈現嘉義義竹田鼠一條街的盛大場面。

說到田鼠等料理,就讓人回想到已故的詹宗祐老師在探討唐代終南山地區人民對於環境的利用,例如竹鼠、猿猴與羊皮。

話說前陣子回興大圖書館,便見地上堆了許多詹老師的贈書。假如人走了,子孫又無心思處理,那些書籍又該如何?過於喧囂的孤獨,人生埋首蠹魚中。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