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關於「社區」的一點想法:資源何處來?

昨天和僑光科大的李世珍老師繼續討論社區產業未來方向,以及如何在趨近同質的產品競爭市場中尋找不同方向。

例如在苗栗壢西坪休閒農業區的個案中,如何劃分「協力者」與「非協力者」的權責與報酬?如何避免非協力者過度享有公共財,乃至於搭便車、割稻尾。我想這是每個社區,乃至任何組織都會思考的問題。

容邵武老師便曾以〈文化親密性與社區營造:在地公共性的民族誌研究〉討論埔里桃米社區在九二一地震之後,生態導覽解說的興起,以及當地居民與不具協力者身 分的民宿業者之間的競合關係。楊弘任老師的《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除了讓我們了解屏東蓮霧產業的發展外,也描述了 曹啟鴻如何藉由環保運動,從國中教員投入政治。這本著作,滿適合即將將投入「九合一選舉」的基層候選人,特別是若干自詡為「民主小草」的有志之士。

基層選舉除了高談闊論、宣倡理想以外,另外還得面對鄉里各派人馬之間的應對妥協,以及最重要的「財力」。

或許就如林富士老師所言:「政治就是一門如何取得、管理、分配資源的過程。」除了社區協會、農漁水利會等法人組織外,寺廟等宗教團體亦具若干影響力。例如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與一貫道等信仰組織如何從被禁止打壓、到遍佈各地的歷程,比之佛光山與鎮瀾宮等特定立場來看,應該還有更多討論空間。

除了著眼於汲汲營營、爭取資源的組織外,公部門的政策執行是否也有特定立場與想法呢?例如口說「閩南語」的人應該多於客家話和少數原住民族語言,但是為何政府機關有專門的客委會、原民會、蒙藏委員會,就是沒有專屬處理閩南人的政府部門呢?

花生油的個案中,則是分享台中市龍井區農會與油行的合作模式,如何經營各自品牌並且發展規模效益,又不過度競爭,陷入削價競爭。老實說,我並不會特別敵視農會 或其他通路零售商。畢竟任一企業的最高標準就是追求獲利、永續經營。農民或者你我,何嘗不是如此。工作就是為了養家活口罷了。

壢西坪社區休閒農業區文宣簡介

台中市龍井區農會:花生油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