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田野調查與地方史書寫:讀《馬祖文化事典》

相較工程建設等資源,文化出版所編列的預算或許一年不如一年,某些主政者甚至要編撰者積善發願、一毛不取,沒有稿費已是苛刻,更何況許多田野調查與資料收集還得花費不少時間、心力與資金。

近來不少人喜談「內容產業」處於風頭,加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已訂定多年,只要一定努力便有所成效。只是這一定努力是要多少基礎工作才能完成!

這本『馬祖文化事典』算是近期看過知識含金、文筆流暢的政府出版品。相較過去許多地方史志斷爛朝報轉抄許多編纂自己也不曉得意義為何的統計表格,而且還洋洋灑灑出了好幾本精裝大冊。

本書三位編撰者都是連江縣人,且皆任教於當地中小學,就地利與人親土親而言已較外來專家學者優勢。

另外讀者注意力有限,與其長篇累牘,不如編列關鍵字,以專題散文吸引讀者更加有效。例如在描寫馬祖飲食片段中,作者先談當地氣候環境惡劣,故不利稻作米食,因此成就了蕃薯、小麥等雜糧及後續製作的燒餅鹹點,而這類餐飲文化也與明代防範倭寇的海禁政策有關,並延伸旁談戚繼光及其傳說。

本書最值得稱讚之處在於,從前地方論述最忽略考古報告與理論模式,因此我們很難從中了解這個地方的緣起脈絡,也很難分析這塊土地與其他區域的差別或相似之處(這也是為何不少學者不太看重地方志的原因,因為它不太重視對話)。

以民間信仰為例,國家祀典與地方淫祠的社會角力向來是晚近探討地方研究不可忽視之處。華南學派更有「進村找廟、進廟找碑」的工作流程。

馬祖島納入中華帝國編戶齊民的歷史或與閩粵媽祖天后信仰有關,然而當地亦有海港俗尚的瘟神五王信仰,以及當地最為普遍的「白馬孚佑王」。

礙於篇幅,編者可以長談之處有限。不過這種以專題講座的地方史出版或許可以成為資源不足時代下的寫作方式,先以短篇發表,有機會再等待出版。

2017年3月借閱於南投文化局圖書館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