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2014採收龍眼:感謝老天並介紹其他農民

【感謝大家】

今年龍眼雖然盛產豐收,但我們的龍眼乾產量大概僅有四、五百斤,與其他農民將近幾千斤的成果相較,真的是少得可憐。或許這就是多元種植、友善耕作的代價吧!

想吃「一顆柴燒龍眼乾」,必須經歷採收、搬運、剪果、挑柴、烘焙、日曬、剝肉、包裝等工序。倘若沒有全家老小、親朋好友與換宿志工們的協力幫忙,我想這些工作是不能完成的。為了感謝他們,我們也送出近百斤龍眼乾與其分享。

完成這些工作以後,我們除了採收柚子、種植蔬菜,並且持續除草種樹以外,也開始將重心放在冬季的柑橘與香蕉。感謝各位夥伴的支持與建議,謝謝大家。


【互助分享】

前陣子承蒙各位農友前輩看得起,希望我多介紹來自南投中寮的其他農民,讓他們的農產品可以被看到、讓他們的聲音能夠被聽見。

或許有人會問,何不由我向他們收購,再轉賣各位就好。就我認為,產銷之間的利潤價差,乃至「剝削」,經常是資訊不夠透明的原因。臺灣農業要能發展,並不是一味的強調自然農法、有機農業的好處,因為多數的農民仍然採取慣行農法(有些則逐漸朝安全高品質的方式前進)。

不由我收購轉賣的關鍵在於,農民是否「誠信」告知自己作物的生產方式、用藥過程,以及消費者願意「信賴」他們,進而包容他們的耕種作得。

職是此故,我希望這些農民除了耕作以外,也能多與消費族群溝通分享,縱然他們不一定有時間使用臉書,但是也能透過電話相互討論。

====我是分隔線====

以下這些農民分別是邱秀蘭、田國隆以及陳拓安。前二者在採收龍眼之前,噴過一次農藥除蟲,皆未使用除草劑。後面一位則是果園隔壁鄰居,雖然領有「中興大學有機轉型期」認證,卻不使用有機肥料或蘇力菌等有機資材,且其果園生態豐富、樹木深鬱,是值得信賴與推薦的農民。

邱秀蘭是我的二伯母,是我們全家採收龍眼及農忙期間,最得力的助手與老師,我們也經常分享各自的蔬果收成。他們的主要作物有梅子、龍眼、地瓜、溪蝦河鮮、放養雞,以及當季時蔬。

田國隆雖然自己也有傳統土窯,但念在朋友敦請他幫忙烘焙龍眼乾,因此同一時間,只好將自己的龍眼乾拿到朋友沒有使用的鐵窯烘焙,至於自己的土窯則又另外借給其他農民使用。就這點而言,我認為應該給點鼓勵。

以上二位農民的「大顆帶殼龍眼乾」皆以10斤1200元(貨到付款,含運)出售,有興趣的朋友請就圖片電話與他們聯絡。

陳拓安是一位精熟自然生態與耕種技術的前輩,他的龍眼乾,不分大小顆,1斤200元出售,有興趣的朋友也可用臉書傳送訊息與他聯繫。

此次之所以先介紹這三位小農的原因在於,他們產量不多,就消費者的角度而言,可以趁早買到最新鮮烘焙好的龍眼乾。久了,就不好吃了。







2014/10/16網友Becca Chen提問:所以這批是鐵窯不是土窯烘培的?有何差別?

國隆前輩的這批龍眼乾的確就是使用「鐵窯」烘焙,原因如上述說明。此乃方便朋友之義氣所為,故毋須假作「土窯」烘焙。

使用鐵窯的原因,詳見連結:『答客問.問題二:為什麼同樣是「柴燒龍眼乾」就有土窯、磚窯、鐵窯,甚至半自動化機器之分?』

由於我沒用過「土窯」烘焙龍眼,按理沒有資格回覆您的問題。但就前輩論述與個人訪談結果,不出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歷史情感:生產者對「土窯」有感情,所以使用它。消費者對「土窯」有眷戀迷思,認為老東西就是好。因此也有很多零售通路包裝自己就是「傳統土窯」。

第二、火溫:「土窯」導熱較慢,「鐵窯」導熱較快。不過快慢並非問題,熟成圓滿才是關鍵,這與烘焙者的經驗有關。以上三人的烘焙經驗皆有20年以上,應具相當功夫值得信賴。

第三、家裡原本就有,無須購買「鐵窯」。不過就我觀察來看,社區農民就算家裡本有「土窯」,但一定會再買幾個「鐵窯」備用。原因在於,龍眼不利保存,一個 「窯體」絕對不敷使用,否則也不會有些通路業者拜託我們幫忙烘焙加工。

例如,田棋與曾添信二位前輩皆曾幫助一畝田加工坊烘焙龍眼,後者更幫集集芬堤思全程採收烘焙加工龍眼肉。另外,我們社區也有些居民會將龍眼殼賣給北中寮的龍眼林福利協會。


老實說,不管就口感、風味或賣相而言,我真的無法分辨「土窯」與「鐵窯」的區別,因此我也不敢隨便回答您,敬請見諒。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