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果園巡禮:廢棄農舍

話說在遠離都市塵囂的山林裡興建一座農舍似乎是很多人的夢想,站長早年的願望亦是如此。對曾在人口稠密的台北市生活四年的我而言,只要一出門就得見人,如此都市實在是太擠、太擠了,看了就覺得煩。

因此早在四年前便時常慫恿父母於家居附近買塊農地,除了日後申請農保得以保障外,平時還可蒔花弄草過著園藝生活。買了之後,才發現平時工作儘是墾荒除草、修築步道溝渠、澆灌果樹、施作肥料及採收搬運蔬果。諸此工作必有烈日蚊蟲相伴,無處可逃,這就是真實的農村生活。與文人筆下的山水田園詩詞完全不同,也與媒體報導的美好農村民宿生活完全不同。

但是我想經驗真實的農村生活,而非一棟棟刻意美化而不從事農產的民宿設施及其隨之而來的大量群眾,所以我們選擇遠離觀光景點的山林,從事半農半X的生活。但這種日子你認為好嗎?

就我訪談過的老農民而言,他們都不鼓勵年輕人從事農業,但最好能於農忙的收穫期間回來幫忙。他們如此說著:「現在作農的一年所得,還不及我在工廠一個月上班多呢,不過十幾年前的香蕉價格真的很好!」、「務農有什麼好,待在家裡作代工的薪水可能還比較好,更不用在日頭下工作、被蚊蟲咬」

關於台灣家庭代工的研究,可參考謝國雄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以上所述和標題有何關聯?是啊!農村生活不如想像的美好,現實存在著種種困難。不算購買土地的金額與從事勞動的時間,光是用在果園的肥料及鐵條、錏管等農資設備,甚至割草機、噴灑器、手推車等器具的支出恐怕就比農產所得還高上許多。

那為何還是有許多農民死守土地呢?這是站長一直思考的問題,但現今仍無力回答。不過從一些廢棄的農舍以至杳無人煙的小寺廟中,我們或可反推,於過往農業興盛的年代,人群聚集於山林,拼命往山頭深處前進,為了彌補運輸的不便,他們在自家果園設立農舍,農忙時期便於其中勞動、加工,之後再搬運下山販售的情形。

如此情況早於清廷統治台灣前便是如此,之後更因國際蔗糖、茶葉及樟腦等需求大增,大量農民拼命向內山開墾。那萬一產業需求不再,出現更具吸引的勞動方式,其動向選擇又是為何?

關於清代台灣人民對森林資源的認識,可參考陳國棟〈「軍工匠首」與清領時期臺灣的伐木問題〉。
荒煙蔓草淹沒了農舍,除草劑可使其枯萎乾褐,卻難逃其橫生撕裂。一把火燒了算了。
烘焙龍眼乾果的灶,憑藉著乾柴烈火燒啊~燒,那養活農民的腹肚如今卻空了,他累了嗎?
枯葉、竹蔞,荒廢。
德政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