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關於「Taiwan 2.0」兼談務農心得

閱讀是一件愉快的事,閱讀「部落格」尤其如此。畢竟,網路新知快於一般書籍雜誌,多元內容異於主流媒體。故而在Google Reader尚未風行的年代,我的瀏覽器書籤便塞滿好幾十個網頁。等到開始使用Reader與Protopage後,訂閱的網誌、論壇及ptt數量就直線上升,轉到feedly後依然如此,至今總訂閱數已有一千多個。有時候,我總覺得不應該只是看過並存到Evernote就好,而是應該談談那些文章對我的影響。

閱讀蔡志浩老師的「Taiwan2.0」已有多年時間。那時臉書尚未在台灣流行,幾乎每個大學生都習慣匿名在無名小站抒發心情或放些照片以供同學打屁灌水。那時印象最深的文章就屬「為什麼你應該用真實姓名寫部落格」。因為同學之間就算彼此認識,但在網路畢竟虛擬晦暗,所以還是希望適時隱藏自己。因此除了在無名小站、痞客邦等部落格寫些無關痛癢的流水帳外,就算在2011年開始撰寫社區事務與果園工作,我還是保持低調匿名的態度。

直到某天,我在網路看到某位同學稱讚自己一篇天馬行空的研究計畫,卻引起一些批評指教時,突然很想回應,但卻不知使用本名或匿名回覆而猶豫半天,最後只好作罷。隨著無名小站的結束,那篇文章消失了,但當時的心情仍未能忘。

為何現在我願意以「真實姓名」寫作呢?除了警示網路言論仍受法律保護,故須謹言慎行外。最重要的是,我是一個秉持「友善環境」種植蔬果維生的菜鳥農夫。一個雖有能力申請有機標章但,卻認為「誠實」才是上策的生產者。一個持續記錄果園工作,並坦然面對自己與網路的SOHO族。

倘若我堅定如此信念,並且認為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那麼我就應該具名以示,並加強自我說服力。

之所以如此感慨,就如同蔡老師在「神棍」之見解:這是一個相信名人、崇拜暢銷商品的時代。可惜的是,就連農產品也不例外,甚至只要經過媒體報導或名人代言過後,身價便水漲船高。或許有人會說廣告行銷也是產品銷售的一環,雙方各取所需罷了!但就鄉愿的想,其實這中間並沒有受害者,消費者買的開心、代言者寫的開心、生產者賣的開心,至於一股脾氣不願入世隨流者消失最好。就那樣一個有機小農就走了,就這樣另一個有機小農又來了。

你說這是我的抱怨。是的!我就和我們那群鄉鄰夥伴一樣也會數落某中盤商剝削苛扣,最後乾脆不賣帶回自己吃,或是某某消費者不識貨硬凹,但價格還算可行就默默接受了。但老實說,對於有待磨練的初學者而言,我把這些都看作一種經驗。

檯面上有很多農產品銷售平台,很多商品也都有標章認證,甚至產地拜訪記錄。但我總覺得,在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其實還是有一道深層的隔閡,彷彿那些平台只是另外的媒體或名人罷了。您所消費的究竟是那個食材,抑或是那個品牌、商標與記錄呢?

前不久,我談到對「海」的恐懼;但對生於宜蘭漁村的網友而言,那卻是生養他的味道與習慣。這就讓我很想了解「我與這個部落格」在常人眼中究竟為何?是一個不務正業的農夫的喃喃自語,抑或是一個假文青的農村體驗日記,還是有其他可能呢?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